安徽省舒城中學 何登保(231300)
課程改革的核心是課程實施,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如何使得我們的教師擁有新的教學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學的策略或技術。否則,我們即使有理想的課程計劃、課程標準和教科書,而沒有全新教育理念的教師,課程改革也只能是紙上談兵。
用新課程的理念來觀照傳統的課堂教學,我們從教育思想到教學行為,都要有一系列的轉變。
課堂理念--由知識本位轉向人文關懷,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
最近筆者參加了一個規模較大的觀摩教學活動。一位老師執教杜甫的《石壕吏》,課堂上,老師指名一男孩子回答問題,學生繞來繞去,沒有答到老師的路子上來,老師沉下臉說,“你怎么搞的,你想到哪去了?”那男孩子低著頭,整節課都垂頭喪氣的樣子。
走進我們的課堂,這種現象普遍存在。這些問題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知識本位”。教學中,我們注意的是書本,是教案。楊振寧說過,我們的教學沒有給學生以適當的位置,教師眼中沒有學生,只有他的教案,幾十個鮮活的生命在教學過程中呈現出各種思維的火花和活力被缺乏敏感的老師忽視,幾十個活人圍著死的教案轉。也有人說,亮亮堂堂的教室里坐著的是一片苦悶的靈魂。
一位教師以嚴肅干練著稱,講課邏輯性強,知識點準,課上沒有一句廢話。但他太厲害了,學生在他的課堂上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這不是理想的課堂教學情境。
新課程要求“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課堂教學首先要以人為本,目中有人。我們要把課堂當作“人本化教育” 的主陣地,追求“人本化”的課堂教學境界。
“人本化”的課堂,讓文本與人本交融。
文本只是載體,是外延;而人本才是內核,是終極。只有把文本與人本交融起來,教學才有宏大的境界。比如我們的語文教學,不僅僅是教課文,更講究的是師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與交流,只有師生從文本中直接把握或間接獲得理解信息,進而憑借文本喚起記憶、存儲的語文素養并進一步深究文本的時候,語文教學才會展現它的本然魅力。我們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在未來的考試中得到分數,還要為他們的成長打一點精神的底子。
人本化的課堂,讓個性和創意揮灑。
在這樣的課堂上,對學生說“我是寬容的”,教師的講解及學生對教材的認識是動態的、多元化的。課堂以開放與寬容的精神善待每一位參與者。
人本化的課堂,處處洋溢著人文關懷。
教育者是做人的工作,教師面對的是剛剛張開稚嫩的眼睛或剛剛在社會試圖邁步的學生。合格教師的第一要素是他的生命之愛,他的民主思想,他的人文情懷。學生在知識上的缺陷以后他能補上,但一個孩子在課堂上受到心靈的傷害卻是難以愈合的,有的甚至是一生。
以人為本的教學要求我們的教師尊重學生--尊重青春多姿多彩的選擇,尊重生命活潑自由的呈現。對學生,我們一方面說,“十年寒窗苦”,一方面,又可以說,“惟有讀書高”,讓他們感覺到學習是生命中最富色彩的人生體驗。
課堂上人文氣息的養成,不是靠我們說教,靠的是老師言行的感化。課堂上營造好了人文氣氛,走進課堂,我們就有一種輕松感。你會覺得自己是學生中的一員,你在關懷著學生,學生也關懷著你。如果能達到這樣的境界,何愁教學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課堂內涵--由“灌水”走向“點火”,使課堂教學增值
新課程要求: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備、機械訓練的現象,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授受知識大體包括三個方面:A型,教科書及教學參考書提供的知識;B型,教師個人的知識;C型,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按新課程標準編寫的教科書所提供的知識必將引發教師個人知識及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
教育界曾盛傳“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的美言。首先,我們先肯定這種說法的正確性,那么,對我們教師來說,如何保證這一桶水的質量呢?
--一桶死水與一桶活水
教育是用已有的知識去為未來培養人才,教師必須繼承和借鑒前人創造的知識,然后才有可能更好地履行傳道的職責。但是知識絕不是一個靜止的狀態,它不斷豐富和發展,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量和質的變化。所以教師桶中的水必須和流動的知識河相聯,保持其更新、更替、更換的狀態。否則,一桶死水,因其不流動終會走向腐化。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師要想有一桶活水,或者說保持桶中水的活力,要吸收新的教學思想,保持教學內容的時代性,讓水桶緊緊與社會的大江大河相連。
--一桶純凈水與一桶復合水
我們傳授的知識,無一不是經過千挑萬選之后的純凈品。當然,傳授正品純凈品本身并沒有錯,可是,未來的社會決不會等同于書本知識和我們所傳授的一面性知識。純凈水、蒸餾水式的理想主義教育,充其量一種美好的愿望而已。要有一桶復合水,培養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成為具有辨別力的人。既要引導學生向善,也要引導他們辨惡。
--一桶別人的水與一桶自己的水
教師要站穩講臺,不誤人子弟,首先要根子正,不搞左道旁門。要吃透課本。拿學習書法做比方,不管你學顏柳歐蘇,甚或非常喜歡鄭板橋或舒同的字體,一開始都要正襟危坐,平心靜氣,扎扎實實先從正楷練起,來不得急功近利。但是,一個教師,要想不斷提高,就要勤于鉆研,在一桶水中注入自己的知識和見解。閱讀教材,要讀出自己個性化的理解;設計教案,要顯現出自己的個人風格,不唯書,不唯人。
“一桶水”的理念,要求教師掌握更多更新更活的知識,這是無庸置疑的。但是,如果我們用新課程的理念來觀照,就會發現,它含著濃厚的傳統的“傳道 、授業、解惑”的觀念。說到底,它逃不脫“學生只能成為等待裝盛的容器”的前提。
我們教育的根本目標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教是為了不教”,而硬要以教師的“一桶水”給學生“一杯水”,這不是說學生永遠都翻不出 “掌心”嗎?教師不是永遠都可高高凌駕于學生之上嗎?這樣的教育,也仍舊只是停留在一種“傳授”、一種“灌輸”的狀態,與新課程的理念是格格不入的。
在教育過程中,教師的主體作用應逐漸隱蔽,逐漸減少,而讓學生凸現出來,讓他們自己去體驗、感悟,去探究、發現。所以,如果要用“水”作喻,那也應理解為:教師怎樣以自己的“一杯水”引出學生的“一桶水”,甚至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這才是我們的教育,才是教育的本源。
三千年前古希臘生物學家、散文家普多塔戈告訴我們:“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塞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被點燃的火把。”課堂教學我們不要“灌水”,而要“點火”。要激起學生的學習愿望,要在你的引導下,他們欲罷不能,將探究的觸角延伸到課本以外,課堂以外。這樣,我們的課堂教學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增殖。
課堂交往--由孤獨走向互動,教師與學生一同成長
教育理論家把20世紀的教育形態歸結為“教室中心、教師中心、課本中心”,這是一種適用于傳授知識技能的教學形態。在這種“三中心”的教學模式下,我們的老師和學生都是很孤獨的。
教師的職業曾被描述為一種孤獨的職業,各學科隔行如隔山,本學科有分工而少合作。課堂上也有孤獨的體驗--我們在課堂里的位置和身份,讓我們與學生之間有差異。課堂教學如果沒有設計好,我們就不能擺脫孤獨感。學生同樣也很孤獨,一個教室坐著五六十人,看似是一個集體,但是,他們面向著教師,課堂上沒有真正意義的討論,他們各人想著老師的問題,考試獨立完成著老師的試卷,成績評比,無形中把他們分成了甲乙丙。
課堂教學要擺脫孤獨的處境,就要創造輕松的對話環境,讓師生、生生真正地交流。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那些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互行為的教學是假教學。把教學本質定位為交往,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真正的教學過程應當說是學習主體(學生)和教育主體(教師、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互動行為昭示著教學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而是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
交往互動意味著對話,意味著參與,意味著相互構建,它不僅是一種教學活動方式,更是彌漫著、充盈于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凸現,個性的張顯,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不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不是無謂的犧牲和時光的耗費,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
因此,互動式交往中教師和學生是一種互為產生。作為平等的對話者,在一種相互尊重、和諧友好的氛圍中消除誤解,擯棄成見。這種互動是一種良性的互動、全員的互動。
需要說明的是,新課程關于學習方式的轉變,并不是削弱教師的作用,不能把自主學習誤解為自己學習,把合作學習當成是純粹的小組討論,把探究性學習當成不著邊際的的求新求怪。
互動交流最常用、最主要的中介是“問題”。怎樣提出問題呢?提出問題以后怎樣做呢?這方面,教師的引導作用要充分地發揮。
首先,要選準話題。在研究學生思維特性的基礎上,用征集問題的方法來發現他們對教材的興趣和疑點。征集疑點以后要整理疑點。教師不能被動地陷入逐個回答問題的境地,要在課堂上盡快地疑點分類梳理,歸入幾大方面,抽出一兩個作為本次教學的重點,并設計母題,安排子題。從包容力上考慮哪個問題最有凝聚力,最能激起連鎖反應,最能牽一發而動全篇。
其次,要激發對話期待,縮短對話距離。對話不是生硬的我問你答,而是循循善問,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發展學生智能。當學生在交往對話中出現困難,教師要善于為學生的答問鋪路架橋。教師不應輕易打斷學生的發言,要使學生不緊張,不拘謹,沉著有序地將問題表述出來。要對學生的答問作出評價,將學生的答問轉述給其它同學,讓他也讓你自己擺脫孤獨感。教學活動中的教與學不僅要形成教師與學生之間一對一的關系,也要形成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教師與學生群體、學生與學生群體之間的多向關系,教學活動是在這種網狀關系中進行的。
新課程改革像首宏大的交響樂,課堂教學是其中最重要的樂章。在新課程理念這樂棒子指揮下,我們的老師要和學生一道,奏出一曲真情交流和諧共振的天籟之音。
參考文獻: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解讀》(鐘啟泉等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傅道春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新課程:語文教學的新問題和新解讀》(趙憲宇文《語文教學通訊高中》2003、11)
(本文發表于《安徽教育科研》2003年第六期)
(作者電子信箱:szhdb@sohu.com)
作者郵箱: szhdb@sohu.com
[用新課程理念觀照課堂教學(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2.小學課堂教學教案
3.化學課堂教學評語
4.高效課堂教學隨筆
5.課堂教學計劃
8.《日記兩則》課堂教學實錄
10.《木蘭詩》課堂教學實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