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州五中 郝新俠
朱光潛先生說:“詩比別類文學較謹嚴、較純粹、較精微。”“一切純文學都要有詩的特質。”這可能是現行(人教版)高中教材將大量詩詞引入的原因吧。
毫無疑問,要實現“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這一教學目的,詩歌是最好的樣式:它最為美妙,最為含蓄,最為深廣,最講求意象和意境,最適合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因此,首先必須做到正確的看待詩歌在全套教材中的重要位置。
但我們更不能忽略另一方面,即詩歌和我們的現實生活距離也最大,和學生的接受傾向相去也最遠。高中語文教學(尤其是第三冊)的過程,就是拉近這距離,使它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優勢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異常艱難的,也是異常有趣味的,它表現出了區別于其它文學樣式的特殊性。
詩歌與誦讀
誦讀是打開詩歌大門的一把鑰匙;學詩必須從學“讀”開始,這種“讀”從本質上區別于將書面的字形付諸于物理的聲音,也不同于小學生那種典型的“唱讀”,它要求通過這種聲音表達出詩歌內在的韻律和附著其上的情感。我們要的不是知了單調的嗚叫,而是充滿跳動韻律的樂曲--…或舒緩,或激昂,風格斐然。
事實證明,對學生來說“讀”的確是一個困難的環節,甚至面對詩詞誦讀的引進大多數學生感到新奇不解:讀詩怎么是這個樣子的呢?隨著教學的深入,他們逐漸認識、肯定、接受了這種方式,且能主動模仿并有所創新,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
教師配樂朗誦、聽名家錄音、鼓勵學生朗讀、課堂集體指導、課外個別指導都是較為有效的方式,尤其是古詩詞的誦讀,更需確定為練習的主要內容,就拿毛澤東的《泌園春長沙》和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來說吧,同是寫秋,前者景物生機盎然,后者景物蕭條冷落:前者抒革命豪情,后者寫游子落寞。當然要讀出區別,讀出各自不同的韻味。可見比較閱瀆也是一種重要的閱讀方式,讀,不但要讀,而且要多讀。課文只是有限的一小部分,課外要多積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寫得再好,讀不出來,也不會達到流淚的地步。“讀”在詩歌教學中是絕對不容忽視的。
詩歌與美育
美育是五育之-, 對學生進行-定的審美教育是必須的,而這種教育在課堂教學中的體現,我認為要首推詩歌教學,無淪舊詩:還是新詩, 首先都是以“外在美”來“取悅”于人的,包括其形式和節奏。“氓之蚩蚩,抱布貿絲”“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簡單的節奏,和諧的音律。押韻、疊音、雙聲,細膩的筆觸,生動的描摹仿佛是天籟之音,如潺潺流淌的小溪;又似憂美的鋼琴曲--理查德克萊德曼的“秋日私語”。
形式是內容的外在表現,在意象構筑的意境中,我們體會到大自然的純美氣息,也感受到人類深沉的情感,這些都是美育的重要內容。詩歌是一種含蓄的藝術,反復誦讀和現代精美語言的詮釋是解讀詩歌的關鍵。翻譯是多余的,鑒賞詩歌更重要的是達到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境界,達到美的極致。
詩歌與想象力的挖掘
誦讀與美育已將詩歌教學提到感性認識的較高層面,想象力的挖掘又將感性與理性結合起來,屬能力層面的延展。想象是詩歌的翅膀,沒有豐富想象的詩歌是蒼白無味的。鑒賞詩歌同樣是想象的過程。詩歌鑒賞過程中的想象可分為兩個步驟:第-,在初讀弄清寫作背景的基礎上,以讀者的身份,透過語言表層想象其言外之意。這個過程可結合在講讀的過程中, 主要表現在對名句的把握上,名句就是指那些人人眼中皆有而筆下皆無的語句,它是詩歌情感意境的所在:如《琵琶行》中“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鼓勵學生展開想象,體會琵琶女欲出還羞的情態,揣摩其復雜的內心世界,第二,學過后再讀的基礎上,以作者的身份,深入作品的內部揣摩作者蘊含在語言之外的情感思想,這其實也是作品的一部分。這個步驟要從詩眼入手,仍以《琵琶行》為例,啟發學生想象作者“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可形成自己的分析文字,并提倡-定的創新。
處理好詩歌與誦讀、與美育、與想象的關系,詩歌的教學也就完成了大半,其實這其中并不存在明顯的界限,而是緊密融合的。當然教學是不允許機械的,要因詩歌的不同特點而不斷變換方式,象情感培養等就是和前三者密不可分的,應隨時注意。
好了,讀完了,學完了,讓師生一起閉目而思,再一次感受詩歌的美好意境;或是聽一支曲子,也作一首小詩,只屬于自己的小詩一一別忘了,這些也是教學的一個環節喲!
作者郵箱: xiangfeng215@sohu.com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淺談詩歌教學的特殊性(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詩歌教學反思
2.淺談教學中的課件
7.關于高中詩歌鑒賞教學反思
8.小班詩歌教學活動教案
9.幼兒詩歌教學活動教案
10.兒童詩歌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