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愛蓮者 - mj548384xmx
最近,聽了一堂語文公開課。課上,教師將網絡引進了課堂,以此組織并展開整個教學。雖然,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已走進了我們的生活,但對我來說,聽這樣的課還是第一次,于是和大多數老師一樣,懷著一份期待和好奇走了課堂……
這位老師上的是日本作家清岡卓行的《米洛斯的維納斯》。教師宣布課題,明確目標后,即讓學生上網閱讀課文及相關資料。大約半個小時后,老師要求學生利用網絡聊天室討論三個問題:本文中作者的觀點是什么?聯系生活談談你對美的理解?如果有兩尊維納斯的雕像,一尊四肢齊全,一尊兩臂殘缺,讓你選擇,你會選擇哪一尊?
限于篇幅,本文無意討論本堂課教學目標的定位如何,也不想探討討論題的設計是否合宜,只是想就教師對網絡技術的運用上談一點看法,以就正于各位同行。
應該說,在這堂課上,學生在網上“獲得”的材料是十分豐富的,既有文字的,也有圖片的;既有對文章整體解讀的,也有對課文局部發微的;還有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其它文章。然而,遺憾的是,這些材料,不是學生在網上搜索所得,而是教師事先將自己掌握的材料制作成網頁,然后通過網絡,呈現在各位學生面前,因此,全班五十多位同學面對的是全然相同的材料。
所以說到底,教師只是改變了材料的呈現方式,而所謂的材料的搜集、篩選、整合都由教師代勞了,學生并未能從自己的學習需要出發,自由地遨游于網絡,去搜集、篩選、整理材料。換言之,教師還是將自己嚼過的饃喂給了學生,所不同的是借了“現代媒體”這只手。
對此,我們不禁要問,我們需要網絡做什么?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不同的人自然會有不同的答案,然而對有著明確學習任務的學生而言,無非是讓學生憑藉網絡這一手段,去查找資料,激活思維,從而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但是這位教師卻沒有放手讓學生去做。
對幾個問題的討論,教師也是一改指名學生發言的形式,而是充分利用了網絡聊天室的功能。只見教師一聲令下,五十多位同學齊敲鍵盤,將自己的想法輸入電腦。令人欣喜的是,大多數同學的漢字輸入速度還是令人滿意的,但問題的關鍵似乎不在這兒,而是用這種方式進行討論的優勢何在?
可能有人會說,這樣做可以讓全班所有同學同時發表自己的意見。果真如此嗎?如果說讓五十多位同時口頭闡述自己的觀點會一片呱噪,令人“耳不暇聞”的話,那么,讓五十多人同時敲擊鍵盤輸入文字,也會產生令人“目不暇接”的后果(事實也是如此,由于五十多位同學同時使用一個聊天室,翻頁速度之快令人無法細看,更不用說與之商榷了);如果說這樣做可讓全班所有的同學都能參與討論,那么明明還有一些同學面對電腦是束手無策。再說,畢竟打字的速度無論如何比不上說話的速度,何況還有那么一部分同學打字的速度慢得驚人。
還有,網絡技術不盡如人意的地方,讓討論也變得艱難,比如每次輸入的文字量是有限定的,不能讓人一次說個夠,只好分成幾次,這樣一來,無法令人完整地看到自己的觀點,因為要在眾多的發言中去找那幾條相銜接的發言又是談何容易。
我想,網絡聊天的最大優勢是能讓各處異地的人們打破空間的限制進行交流,而讓同在一個屋檐下的同學彼此用網絡聊天的方式討論問題,無異于讓我們近在咫尺(有正常的言語功能)的人彼此放棄直接交談,而采用筆談的形式進行間接對話,這多少讓人感到有點滑稽和不可接受。
文章寫作上有一句行話,叫不要“以辭害意”,我想在課堂教學中,同樣也不能因教學手段而影響了教學的實效,否則再好的手段也只能充當扼殺學生創造力的新式武器。
----------------------------------------
來了,感受著,也便擁有了!
wjxmx@sohu.com
[語文課需要要網絡做什么 --聽課隨感 ]相關文章:
2.語文聽課評語記錄
3.聽課總結隨筆
4.中班語言聽課教案
5.小學老師聽課評語
6.開學第一課觀后隨感
9.幼兒園聽課隨筆
10.培訓聽課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