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精華帖:/vbb/showthread.php?threadid=3219
絮影萍蹤
講給學生的寫作秘訣之三
--修辭
絮影萍蹤
修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不少教師在講修辭時,僅僅向?qū)W生指出哪個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而很少提及其意義,更不提其原理和寫作中的實際運用。很多中學生僅僅了解了幾種修辭手法的定義,滿足于對文章的修辭手法的分析和判斷,而對它們的具體作用卻不甚了了,更談不上積極地運用它們?yōu)樽约旱奈恼略錾_@顯然是由于對修辭教學意義的片面理解所造成的弊端。本文擬就修辭的意義、幾種常用修辭手法的功用及其在寫作中的使用技巧進行探討。
修辭的意義
“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將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自己思想的表白,真情的宣泄,不能被人真切地、完整地、準確地理解和接受,是一件非常遺憾非常痛苦的事情。試想你寫的時候可能靈感勃發(fā)、激情噴涌、涕泗橫流甚至捶胸頓足,別人讀起來卻單調(diào)沉悶、平淡寡味,不知所云,甚至不堪卒讀,作者與讀者心靈無法契合無法溝通,不能同作者一樣地悲喜,這不是令人扼腕長嘆的事嗎?
一篇文章寫得好壞,是由兩方面的條件所決定的。一方面,也是主要的一方面,是文章的內(nèi)容;另一方面,是表現(xiàn)的方法。
一篇好文章,在內(nèi)容方面要有正確的思想,健康的感情,豐富而精確的材料;在表現(xiàn)方法方面,要善于遣詞造句,善于組織剪裁材料,把思想感情很好地表達出來。缺少前一方面的條件,可以說是沒有內(nèi)容的文章,也就不可能是好文章;缺少后一方面的條件,文章的內(nèi)容盡管好,可是讀起來讓人感到吃力,或者不愛讀,讀不下去,這樣就不能發(fā)揮文章的作用,達到感染人、說服人的目的。古人云:“言而無文,行之不遠”(《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就是這個道理。
要文章的表現(xiàn)方法好,需要在閱讀和寫作中多接觸,多琢磨,多體會,多練習。學會怎樣選詞造句,怎樣組織篇章等,這就是通常所說的修辭技巧。修辭,是為達到最佳表達效果而對語言材料進行選擇的過程。
修,修飾、調(diào)整、美化、選擇。
恰當?shù)剡\用修辭技巧,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更好地表達出來,使文章發(fā)揮更大的作用,讓讀者受到更多的啟發(fā)和感染,這就是修辭的目的。
它的基本要求是:準確、鮮明、生動
幾種常見修辭手法的功用、原理及使用技巧
撮要介紹幾種最搶眼、最富效果、也最掙分的方式、技巧、手段
煉字:即對詞語的錘煉、比較與選擇,需要反復推敲、琢磨、修改。古詩云: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根須。杜甫詩云: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不是說要故作驚人之語,矯揉造作,不是丟棄樸實的語言風格,一味地追求華麗的辭藻。關(guān)鍵是看效果。樸實不是簡陋。簡陋的語言表達如竹籃打水,無法將感情的水從井中提出,存不住感情的水。是講究表達效果。你原汁原味地拿出,讀者原汁原味地品出。為什么呢?吟安的這一個
字,不僅濃縮了、蘊涵了無窮意味,耐人尋味、耐人咀嚼,而且真切、形象、富于動感,直接跟讀者的想象發(fā)生聯(lián)系。“世界上最好的文字,也是最精練的文字,哪怕只幾個字,別人可是說不出來。簡單、經(jīng)濟、親切的文字,才是有生命的文字。”(老舍《關(guān)于文學的語言問題》)
“形象性言語與形象感:世間所有的人和物無不有形有象,人若與之接觸,它們的形象就會作用與人的感官而引起感覺。接觸一經(jīng)脫離,感覺也就隨之消失。但由于語言能對它們的形象作出具體的、生動的描述,即使不是面對真人實物而僅僅是描述它們的言語,也能引起我們與真人實物接觸時同樣的感覺。這樣的言語就是形象性言語,由于接觸形象性言語而引起我們?nèi)缤鎸φ嫒藢嵨锏母杏X,就是形象感。(《語感論》309-310)
“由于表象是通過感覺、知覺獲得的,具有直觀性,不具有直觀性的抽象事物也就不可能有相應(yīng)的表象……表象越具體生動,就越容易被言語和詞激活,有關(guān)的語感反應(yīng)也就越靈敏迅捷,而且越豐富多彩,兩者成正比例的關(guān)系。”(《語感論》92-93頁)“所謂言語具體、形象、生動,實際上無非是它能刺激、挑逗讀者的想象而已。‘紅杏枝頭春意鬧’‘云破月來花弄影’的‘鬧’‘弄’原本相當抽象,但它們在這兩句詩中卻‘弄’得讀者的想象‘鬧’了起來,于是成為千古名句。”(《語感論》98-99頁)
“在寫作‘春風又綠江南岸’時,王安石在‘綠’字的位置上曾考慮選用‘吹’、‘到’、‘過’、‘滿’等字,一步一步逼近真實。然而詩人都不滿意,總覺得和真實隔了一層,最后直到‘綠’字出現(xiàn),才真正逮到了真實,成為千古名句。莫泊桑說:“不論一個作家所要描寫的東西是什么,只有一個詞可供他使用,用一個動詞要使對象生動,一個形容詞使對象的性質(zhì)鮮明。因此就
得去尋找,直到找到這個詞,這個動詞和形容詞,而決不要滿足‘差不多’,決不要利用蒙混的手法,即使是高明的蒙混手法,不要利用語言上的戲法來避免上述的困難。”朱光潛說得好:“表達總是獨一無二的,一種思想只能用一種方式精確表達出來。”(《語感論》268-269頁;《西方古典作家談文藝創(chuàng)作》,春風文藝出版社1980年版,613頁;朱光潛《思維就是使用語言》,《哲學研究》1989年第一期)
例如魯迅在《孔乙己》中,寫了孔乙己前后兩次付錢的動作:“他不答話,對柜里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這是第一次;第二次是,“他從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的手里,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便用這手走來的。”一個“排”字,使人看到他一個一個地很得意地擺錢的動作與神態(tài),九文大錢,區(qū)區(qū)之數(shù),孔乙己卻大為炫耀;后來,一個“摸”字,又使人感受到孔乙己掏錢的艱難。本是囊中之物,何其容易!在一個口袋里掏錢竟要“摸”。什么原因?既然要“摸”,就說明手指不靈活,而寫這種不靈活,不但是寫孔乙己挨打以后以手代腳的動作與神態(tài),使人物的動作描寫神情并肖;而且,“摸”與上文的“排”前后一對比,孔乙己付錢的動作由“排”到“摸”,再聯(lián)系到其酒錢也從“九文”降至“四文”,溫“兩碗酒”減為“一碗酒”,本來已極為低下的喝酒水準繼續(xù)下降,這種由“排”到“摸”詞語的變化就更加反應(yīng)出人物悲慘命運的變化。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輕捷的叫天子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寫出了速度、力度,極富動感。
《故鄉(xiāng)》“飛出了八歲的宏兒”,寫盡了兒童的天真爛漫的神態(tài)、急迫興奮的心情,比一個“跑”字多出多少意味,省去多少筆墨!
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個“綠”字寫出了彌望的蔥翠,草長鶯飛,雜花生樹,江南美景,如在眼前。試與“滿”、“到”比較,后者多么平庸平淡!
《范進中舉》中胡屠戶“攥”,貪婪的嘴臉暴露無遺
朱自清《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片葉子和花上”比“射、照、落”等字,寫出了月光的質(zhì)感,靜謐,動態(tài)感,蔓延感。最如實最細膩地表現(xiàn)作者的思想感情。
朱自清《背影》寫父親買橘子的幾個動作“攀”“縮”“傾”,猶如將當時情景的錄象播放在讀者眼前,幾個特寫鏡頭,將父親的舐犢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媽媽恨鐵不成鋼地剜了我一眼,說:‘回來再跟你算帳!’”(學生習作)中的“剜”字等于在“看”字前面加了多少的狀語!
煉字應(yīng)當注意的是:盡可能使用具象動詞,不用抽象動詞,增強動感和可視性,以傳達人物的細微動作和事物的細微變化,給讀者提供想象的……
比喻、擬人:都是聯(lián)想的結(jié)果,給人以形象(可視)感,是使表達具體、確切、生動活潑不呆板的重要手段。不但便于理解,而且制造了一個背景層次,使文字富于立體感,使讀者受到感染。“行文最妙是相形之法,為其情事易達也。故或借粗形精,或借賓形主,或借小形大,其法無窮。”(朱宗洛《古文一隅》杜牧《阿房宮賦》)這里說的相形,主要是說比喻。比喻可以把未知的事物變成已知,把深奧的道理說得淺顯,把抽象的事物說具體,把平淡的事物說得生動。以下是幾個精彩的比喻的例子:
“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shù)脤W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魯迅《藤野先生》)
“整個的老城象燒透的磚窯,使人喘不出氣。”(老舍《駱駝
祥子》)
“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朱自清《匆匆》)
“陽光傾注在山谷中,如同一盅稀薄的葡萄汁。”(張曉風《畫晴》)
“她們?nèi)挤怕暣笮Γ褚蝗壶喿右粯痈赂碌亟兄!保◤垵崱稈溗搿罚?/p>
“我娘笑得前仰后合,說那不是煙荷包,皺皺巴巴,倒像個豬肚子。”(張潔《揀麥穗》)
例如:真誠的朋友雪中送炭,虛偽的朋友雨后送傘。
運用比喻要注意:新穎,得體、鮮明、易懂,尤其要注意感情色彩和句子前后的搭配關(guān)系。
擬人:人以外的事物,沒有人那樣的思想感情,它們的性質(zhì)、動作等也同人不一樣。但是,當我們對它們有了強烈的感情的時候,就會覺得,它們仿佛也有像人一樣的思想感情或者性質(zhì)、動作等。要把這種感覺形象生動活潑有趣地表達出來,使聽的人或者讀的人獲得親切而鮮明的印象,可以把事物當做人來敘述,或者用描述人的詞語來描述事物,或者更進一步,讓事物用人的語言直接說話。
“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在這里彈琴。”(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街上的柳樹,象病了似的,葉子掛著層灰土在枝上打著卷;枝條一動也懶得動的,無精打采的低垂著。”(老舍《駱駝祥子》)
“一到三月,校園里一些熬耐不住的相思樹就嘩然一聲把那種柔黃柔黃的小花球在一夜之間全部釋放了出來。四月以后,幾乎所有的樹都撐持不住了,索性一起開起花來,把一整年的修持
都破戒了!”(張曉風《花之筆記》)
注意:擬人是感情激動時的一種語言表達方式,運用時就要注意自然和諧,不要矯揉做作;擬人是把非人的事物當作人來寫,在表達時要注意盡量合乎該事物本身的特點。
寫景點染:就是有些地方點明,有些地方以景物烘托,情景相生,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使景物都濡染作者的感情和情緒,使文字更蘊藉含蓄,更有意味,更富于感染力。
如柳永《雨霖鈴》:“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念去去”,是點明離別,用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空闊三樣景物來烘托,襯出遠離的別情之孤寂之難堪。“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凄清凄冷凄慘凄愴。愁絕愁殺。
引用:(例子)旁征博引,可引用的有經(jīng)典詩文、名言、俗語、警句、格言等,作用是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并使之增添詩情畫意,更可見出作者之見多識廣,博聞強記,思路開闊。
成語:言簡意賅,節(jié)奏鮮明,含義豐富,意味無窮。很多成語就是濃縮的故事,如守株待兔、緣木求魚、坐井觀天等等,成語引人聯(lián)想、對照,悠然心會。可以一當十,是語言的“味精”。
排比:氣勢貫通,力量充沛。排炮般密集,連貫,語意強烈,視覺沖擊力強,鋪天蓋地,劈頭蓋臉,如疾風暴雨,似驚濤駭浪,撼人心魄。用于議論,勢不可當,令人心折;用于描寫,則顯出列舉之豐,給人以琳瑯滿目、目不暇接之感。用于抒情,則愈發(fā)顯出感情之熾烈。
注意:排比各句之間應(yīng)是并列或遞進關(guān)系,句子最好由短到長,以造成漸強的氣勢;各句之間不得相容、包含或重疊,以避免牽強、生造之感。
對偶:形式整齊,有規(guī)律,易聯(lián)想、易理解、易記憶。給人視覺上的對稱美;聲音和諧,給人聽覺上的節(jié)奏美,用于列舉顯
得豐富不單調(diào),用于對比可起強調(diào)作用(結(jié)構(gòu)的相似把讀者的注
意力引向了兩方的不同之處--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駢句與散句結(jié)合,可使語言節(jié)奏富于變化。
注意:要求造得自然,用得適當。上下句意思要相對、相連或相反,而忌雷同。
給同學們的建議:閱讀中多體會,寫作上勤實踐,讀經(jīng)典文章,找到其中修辭的成功之處,體會、揣摩其妙用;培養(yǎng)強烈的修辭意識,實踐時注意勿以辭害意,弄巧成拙;須量體裁衣,錦上添花;下筆何止千言,成文輒為佳構(gòu);汪洋恣肆,縱橫馳騁,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以生花妙筆,著錦繡文章。
其他參考文獻:
《漢語知識》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第二版
《現(xiàn)代漢語》胡裕樹主編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6月第四版
《文章例話》周振甫著中國青年出版社1983年12月第一版
《語感論》王尚文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vbb/showthread.php?threadid=3219
[講給學生的寫作秘訣之三(論壇精華帖)]相關(guān)文章:
1.
2.軍訓日記之三部曲
3.
4.《秘訣》閱讀答案
5.大一新生的入黨申請書寫作格式
7.論壇會議邀請函
8.論壇演講稿范文
9.論壇嘉賓邀請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