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的毀滅》的教學反思范文(通用9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那要怎么寫好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圓明園的毀滅》的教學反思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圓明園的毀滅》的教學反思 1
魯迅先生說過:“悲劇,就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撕毀給人看。”通過讓學生充分感知語言,品味語言去感受昔日圓明園的精美,壯觀。激起學生對昔日圓明園的無比熱愛,無限向往。
只有“愛之深”,才會“恨之切”。課文第二部分內容教學的成功可為“毀滅”部分的教學埋下伏筆,以愛激恨,達到使教學結構優化,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這段的教學以讀為主,在讀中學生感悟到了圓明園之大,之美,在讀中學生也充分地體會到了自豪的情感。在讀中讓學生體會到圓明園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在內容的處理上,我力求做到詳略得當。如第三小節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我引導反復朗讀,因此,學生不僅認識到了景觀之美,還感受到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才能。而二──五句中涉及到的具體的景物很多,如果逐處景觀地講解,不但費時較多,學生還會產生厭煩之意。在這兒的教學中,我就抓住一個問題:“圓明園中只有這些景物嗎?你從哪兒看出來的?”
課文最后部分內容教學是本課教學的最亮點,也是整個教學的高潮。在前面幾個板塊的鋪墊和渲染的基礎上,學生對圓明園的美麗已經有深刻的體驗,而這樣美得讓人心碎的東西卻被無情毀滅,學生一直被“壓抑”的情感,終于有了噴發的.機會。放英法聯軍放火焚燒圓明園的錄象時,由于氣氛壓抑,學生感覺時間比實際時間要長。這時候,我指出這只是短短的半分鐘,請他們換算三天三夜有多少個半分鐘。當學生得知這場大火有足足8640個半分鐘時,他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時間怎么會這樣長啊!在這樣長的時間里會有多少東西化為灰燼啊!此時,學生就有了一種痛徹心扉的感覺。面對強盜的無恥行徑,面對清政府的昏庸無能,面對美的東西瞬間遭毀,學生情動于中而發于外,其強烈的情感如黃河之水,飛瀉而下。最后,讓他們面對殘垣斷壁說一段話,學生就有了千言萬語要傾吐,課堂教學達到高潮。
《圓明園的毀滅》內容相對單薄,缺少生動感性的描述,更缺乏對民族苦難的深層思考。于是,我適時地給學生補充材料,如寫有關圓明園毀滅的一首小詩,數量眾多的圖片,詞條,以課件的形式,以老師講述的方式一一出現──所有這些材料,它們有韻律,有層次地聚集在一起,再加上師生生成性的活動,這課文就被吹進了生命的靈氣──有了血肉,于是它變得靈動起來。
在使用補充材料的時候,我始終牢記一點: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源于文本而非節外生枝,基于需要而非生吞活剝。課外讀物成為解決學生問題的有效載體,而貫穿課內與課外的是情感,是對圓明園的深沉的愛。
這節課中做得比較好的地方就是把抽象的東西化為具體。如圓明園的面積有5200畝,這個數字對于學生來說是個抽象概念。為了讓學生有個具體的感知,我把圓明園的大小與學生最熟悉的校園大小作比較。另外,如請他們換算三天三夜有多少個半分鐘,給他們心靈的震撼。
這節課中的難點是讓學生體會到刻骨銘心的國恥。做句式練習“大火將化
為灰燼,大火將為灰燼”,在學生說出大火將這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化為了灰燼,大火將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化為灰燼時,學生看到的僅僅是表面層次上的毀滅,我應該還要再深入引導學生理解句子所飽含的深意:大火還將中華民族的尊嚴化為了灰燼。
這節課中我做得不夠的地方是沒讓學生更多地與文本接觸,學生讀得不夠多。怎樣利用課堂中的40分鐘,采用各種形式讓學生充分接觸文本,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標。
《圓明園的毀滅》的教學反思 2
《圓明園的毀滅》是一篇精讀課文,它的教學主要目標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經過朗讀了解圓明園的輝煌歷史和它的毀滅,使學生記住這一國恥,增強他們振興中華的職責感,并且能背誦課文。而經過朗讀、學習,想象當年圓明園的輝煌景觀,了解它毀滅的經過,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和振興中華的職責感是這一課文的重點和難點。
在教學過程中,我異常注重學生的朗讀,第一課時總體上就一個“讀”字,讓學生反復讀通讀順文章,并且能在流利地讀后說出自我的一些感受。經過讀這一個階段,學生對于課文能做一個整體的感知,所以都有話可說。由于第一課時所打下的基礎,到上第二課時時就方便多了。下一步就是讓學生深入到課文中去,感受圓明園惜日的輝煌歷史。在這一部分我主要是經過在朗讀的基礎上加上圖文結合的方法來讓學生了解、感悟。當同學們對祖國的壯麗山河發出由衷的贊嘆時,我順勢引出圓明園的毀滅這一部分。同樣的,也是運用朗讀重點句子和出示圖片的方法讓學生了解這一國恥,同學們經過朗讀和觀看錄象,對于圓明園的毀滅基本能產生較大的感觸,并且對于侵略軍的可恥行為紛紛表示憤怒。之后,我問道:“從當時的璀璨文化,到此刻我們所能看到的課文插圖上的幾段殘垣斷壁。
回首歷史,讓我們扼腕嘆息,除此之外,我們還能干什么呢?假如此時你正在圓明園的'廢墟旁,你想說點什么?”從中引導學生使學生記住這一國恥,增強他們振興中華的職責感。最終,我提出要求:讓我們回到剛才同學們都感受頗深的句子上,進行比較讀,再一次的見證圓明園由輝煌到毀滅的轉變。整一節課在學生的朗讀聲中結束。
《圓明園的毀滅》的教學反思 3
在執教《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我將 “情感共鳴” 作為核心目標,通過播放圓明園復原圖與遺址圖的對比視頻,引導學生感受 “輝煌與毀滅” 的強烈反差。課堂上,學生對侵略者的憤怒情緒被有效調動,但課后發現,部分學生僅停留在表面情緒,對 “文化瑰寶” 的`理解不夠深入。
反思教學環節,雖然用了大量圖片展示圓明園的建筑特色,但缺乏對 “西洋樓”“十二生肖獸首” 等具體文物的細節解讀。若能引入《圓明園四十景圖》的局部放大賞析,結合文字描述讓學生想象其工藝之精,再對比現存文物的流失現狀,或許能讓 “不可估量的損失” 這一概念更具象。此外,課堂討論時間分配不均,導致后半段 “如何銘記歷史” 的思辨環節略顯倉促,后續需調整時間規劃,讓情感體驗與理性思考形成閉環。
《圓明園的毀滅》的教學反思 4
本課嘗試通過多維度史料拓展學生視野,課前布置搜集圓明園相關史料的任務,課堂上展示了法國作家雨果的《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片段。學生在對比中感受到侵略者的'虛偽,但史料呈現方式過于密集,部分學生出現信息接收疲勞。
成功之處在于用 “圓明園流失文物回歸時間表”(如牛首 2000 年回歸、馬首 2019 年回歸)串聯歷史與現實,讓學生體會民族復興與文物追索的關聯。
但史料與文本的結合不夠緊密,比如雨果信件中 “兩個強盜” 的表述,未能與課文中 “英法聯軍侵入北京” 形成互文解讀。改進方向應是精選 3-4 則核心史料,每則搭配 1-2 個聚焦文本的問題,避免史料成為課堂的 “附加品”。
《圓明園的毀滅》的教學反思 5
為落實 “以讀促寫”,設計了 “給流失文物寫一段話” 的練筆環節,要求結合課文中 “瑰寶”“精華” 等關鍵詞。從成果看,多數學生能表達對文物的`惋惜,但語言缺乏個性,多為 “真可惜”“太憤怒” 等直白表述。
問題根源在于朗讀指導不夠精準。課文中 “圓明園不但建筑宏偉,而且收藏著最珍貴的歷史文物” 這句話,本應通過重音、語速變化體現遞進關系,但課堂上僅強調了齊讀次數,未引導學生體會文字背后的自豪與痛惜。若能先讓學生給這句話標注停頓和重音符號,再結合個人理解朗讀,寫出來的文字或許會更有感染力。此外,練筆后缺乏同伴互評環節,未能讓學生在交流中完善表達。
《圓明園的毀滅》的教學反思 6
本課嘗試采用小組合作探究模式,讓學生圍繞 “圓明園毀滅的損失有多大” 展開討論。部分小組能結合課前查的資料,從文化、歷史、藝術等角度分析,但也有小組陷入 “侵略者罪行” 的重復表述,偏離討論主題。
反思分組方式,按座位就近分組導致能力差異過大,優生主導發言,學困生參與度低。下次可采用 “異質分組”,每組搭配資料搜集員、記錄員、發言人等角色,明確分工。同時,應提前提供 “損失分析維度表”(如建筑價值、文物價值、歷史研究價值),為學生搭建思維支架。課堂上教師的'引導語也需更具體,避免用 “還有補充嗎” 這類泛化提問,可改為 “從文物種類來看,損失體現在哪些方面?”
《圓明園的毀滅》的教學反思 7
為增強直觀性,課堂使用了大量多媒體資源:3D 復原動畫展示圓明園布局,紀錄片片段呈現毀滅過程,甚至播放了電影《火燒圓明園》的戰爭場面。課后調查發現,學生對戰爭場面印象最深,但對課文中 “眾星拱月般的布局” 的`理解仍模糊。
多媒體使用存在 “喧賓奪主” 的問題。動畫播放時未暫停講解,學生只顧觀看畫面,忽略了與文本 “分布在圓明園東、西、南三面” 的對應。改進措施:播放視頻前明確觀看任務,如 “注意看西洋樓在圓明園的哪個方向”;將 3D 動畫截圖打印成學習單,讓學生邊讀課文邊標注建筑位置,實現視聽與文本的深度融合。此外,戰爭場面的血腥鏡頭應適當刪減,避免分散學生對 “文化損失” 的聚焦。
《圓明園的毀滅》的教學反思 8
本課的德育目標是 “激發愛國情懷,樹立保護文化遺產意識”。課堂最后設計了 “我們能為文化遺產做些什么” 的討論,學生提出 “好好學習”“保護文物” 等答案,但多停留在口號層面。
德育滲透過于生硬,缺乏與學生生活的連接。若能結合本地文化遺產(如本地古建筑保護現狀)展開討論,或展示學生參與博物館志愿講解的案例,會讓 “保護” 變得可感可知。課文中 “我國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就這樣化為一片灰燼” 這句話,本是德育的關鍵節點,卻因急于推進教學而一帶而過。下次可在此處設計 “靜默一分鐘” 活動,讓學生在沉默中感受文字的重量,再引導聯系現實。
《圓明園的毀滅》的教學反思 9
對比去年教五年級和今年教六年級的同一課時,發現學段差異對教學效果影響顯著。五年級學生更關注 “誰毀滅了圓明園”“怎么毀滅的” 等事實性問題,而六年級學生能思考 “為什么會被毀滅”“現在該怎么做” 等深層問題。
之前未充分考慮這種差異,教學方案大同小異。對高年級學生而言,應減少對 “歷史事件” 的重復講解,增加 “歷史背景分析” 環節,如補充鴉片戰爭后中國國力衰退的`資料,讓學生理解 “落后就要挨打” 的道理。同時,高年級可引入更具思辨性的話題,如 “重建圓明園是否有必要”,結合課文中 “化為灰燼” 的不可逆性,引導學生辯證看待歷史記憶與現實發展的關系。教學銜接的關鍵,在于把握 “事實性學習” 向 “思辨性學習” 的梯度。
【《圓明園的毀滅》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04-30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09-23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的反思10-02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10-11
[精選]《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03-09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06-23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09-26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10-04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08-19
圓明園的毀滅的教學反思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