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新課標第9課《土地的誓言》教案設計(通用11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新課標第9課《土地的誓言》教案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新課標第9課《土地的誓言》教案設計 1
教學目標
1、學習積累文中出現的生詞、成語。
2、快速默讀課文,概括要點,理清故事情節。
3、品味文章中有著強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長的語句。
4、激起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培養團結合作,勇于犧牲的精神。
教學重點
1、體會作者表達的頌揚之情,通過默讀、重點朗讀,體味關鍵語句,認識人類挑戰自身,實現生命價值的偉大。
2、感悟南極探險隊員所折射的人文精神,理解南極探險的悲劇意義。
教法學法:默讀法、朗讀法、復述法、競賽法、討論法、質疑法、問答法。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1、根據需要選有關資料。2、準備幻燈片。
學生準備:1、收集有關南極資料。2、預習課文,使用工具書解決生字詞。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師生問好
一、導語
:同學們,你們了解南極嗎?它一面向世人呈現著它那冰肌玉骨、絕世無雙的美麗,一面又蒙上厚厚的面紗,使之充滿了神秘的色彩。因此,叩訪南極、第一個登上南極點是很多探險家們的夢想。在1911年12月14日、1912年1月18日這短短的、不足五個星期的時間里,先后有兩支探險隊到達:一支以阿蒙森為首的挪威隊成功的讓國旗飄揚在南極點上凱旋而歸,一支以斯科特為首的英國隊在歸途中全軍覆滅。而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卻飽含感情的為斯科特一行寫傳,并稱他們為偉大的悲劇,這到底是為什么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傳記節選《偉大的悲劇》,去感受定格在歷史長河中的這一悲壯的一幕。(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幻燈】
1、作家作品介紹:茨威格(1881-1942),奧地利作家。主要成就在傳記文學和小說創作方面。代表作:傳記《羅曼·羅蘭》 《三位大師》,唯一的長篇《焦躁的心》,特點:不拘于史實,著重表現人物個性。
2、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①貯藏( ) ②儲存( ) ③憂心忡忡( ) ④凜冽( ) ⑤毋寧( )
⑥白雪皚皚( )⑦遺孀( ) ⑧告罄( ) ⑨怏怏不快( )
3、根據拼音寫漢字
①拖zhuài( ) ②戰lì( ) ③sù( )米④gū( )負⑤吞shì( )
⑥魯mǎng( ) ⑦雪qiāo( ) ⑧ è( )運⑨zhān( )鞋
4、請復述文章內容并用一句話概括
抓住文章內容的關鍵環節,不僅要明確作者的寫作線索(時間順序),還要弄清在作者敘述的這段時間內,發生了那些事情,從1912年1月16日到11月12日,要抓住每一階段的典型事例。
這篇文章的主要事例大致有:熱情高漲地奔向極點--極點驚現挪威國旗--心情無比沮喪失望--履行冷酷無情的職責--歸途遇上暴風雪--遭遇疲憊、凍傷和饑餓--埃文斯精神失常而死去--燃料越來越少--奧茨英勇地走進暴風雪--3月29日三人靜候死神來臨--斯科特記日記直到生命最后一息--10月29日救援者發現他們的尸體和遺物。
概括:本文講述了斯科特一行五人在從南極返回途中不幸遇難的故事。
5、請用一個詞來形容你讀完文章后的第一感受(震撼、欽佩、崇敬。)
三、研讀課文,體會文中意味深長的語句,多角度與作品對話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找出文中那些最令你感動、難忘的細節和精彩的語句。再現英雄的形象,走入他們的心靈,感受作者的摯情。
2、以小組為單位選擇最打動你的細節,討論是什么打動了你?闡述這一細節、語句給你帶來的體會與感受,代表發言(發言時選擇好朗讀方式),組員補充。
3、學生邊回答教師邊點撥、歸納:
①斯科特接受為勝利者阿蒙森作證的任務。
斯科特接受了這項任務,他要忠實地去履行這一最冷酷無情的職責:在世界面前為另一個人完成的業績作證,而這一事業正是他自己所熱烈追求的。
英國人普遍講求紳士風度,主張誠實、守信,坦然面對成功和失敗。這種文化傳統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這項為他人的業績作證的任務。正因為他的這一行為,其人格才顯得無比的高尚,贏得了人們的尊敬。(板書:正直、誠實、守信)(失敗之悲作證之悲)
②威爾遜離死神只有寸步之遙仍拖著十六公斤的珍貴巖石樣品。對待事業他表現出了執著和堅毅的品質。(板書:執著堅毅)
③奧茨獨自走向死亡。
但是誰也不敢說一句阻攔他的話,也沒有一個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別。他們大家只是懷著敬畏的心情感覺到:勞倫斯?奧茨這個英國皇家禁衛軍的騎兵上尉正像一個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這是一支團結的.隊伍,特別是奧茨關鍵時刻為了保護團隊,就那么平靜、鎮定地把生命交給了死神。(板書:獻身團結協作集體主義)
④斯科特極冷靜地將日記記錄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板書:愛忠誠)(死亡之悲)
(這是本節課的重要環節,討論過程中對重點的語段、句子,像奧茨英雄似的死去、斯科特三人安靜地死去等情節中的語句組織學生朗讀,對關鍵詞語反復品讀,用以加深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共同解決。在談到斯科特的絕筆這一情節時引導學生想象斯科特給國家、民眾、朋友、妻子、孩子可能寫一些什么。)
四、質疑研討,挖掘主旨【幻燈】
生分組交流、討論、回答,師歸納總結
1、思考偉大的悲劇課題的深刻含義。
魯迅先生說: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雖然斯科特一行的肉體、生命遭到毀滅,但他們的精神是有價值的、偉大的。他們的悲劇中蘊藏著偉大。一個有價值的、美的毀滅難道不能稱之為偉大的悲劇嗎?這樣看來,茨威格給這些失敗者寫傳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
2、斯科特一行探險的意義何在?
認識自然,挑戰人類自我,實現生命的價值,給后人以精神的鼓舞。課文頌揚的是一種人類勇于探索的精神、為事業而獻身的崇高精神和強烈的集體主義精神,作者描繪的五個探險者,是英國的英雄,也是全人類的英雄,讓所有人仰慕。(板書意義)
教師歸納、總結
斯科特他們在角逐中失敗了,在失敗的歸途中又全軍覆滅,他們的肉體倒下了,但他們在這過程中所折射的高尚的靈魂,震撼了所有得知悲劇的人們。英國國王跪下來悼念他們,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為他們作傳。
由此看來,事業的成功與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透過事件背后所折射出來的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讓我們深情地齊讀最后一段,來表達對英雄們的贊嘆。
五、拓展遷移【幻燈】
1、斯科特沒能實現第一的目標,而且沒能成功地返回祖國,可以說他是一個失敗者,但他卻贏得了勝利者都沒有的尊重和贊譽。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失敗,我們該怎樣面對呢?
2、說說你對英雄的認識
3、美麗南極--探險隊員探險的意義及作用。
六、課堂總結
最后讓我們齊讀五位英雄的名字,將他們銘刻在我們的心中,激勵我們去探索未知的科學領域,去實現我們生命的價值。
【幻燈】(大聲齊讀)
斯科特鮑爾斯威爾遜埃文斯奧茨
七、布置作業
新課標第9課《土地的誓言》教案設計 2
【教學目標】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測、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語言。
3、培養、強化同學熱愛故土、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
1、流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感知課文內容,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揣測、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
【課時布置】
1課時。
一、課前三分鐘
二、導入新課
1、有一部電影叫《未來水世界》,主要情節是陸地被海水淹沒后人們為尋找陸地而展開的斗爭。影片中給人印象最深的是人對陸地的向往。是啊,面對生我們養我們的故土,我們怎能不為之動容。然而,九一八事變之后,當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著祖國東北大地的時候,無數的東北同胞被迫背井離鄉,遠離故土家園。試想,他們是懷著怎樣的家仇國恨與思念之情思?今天,我們就來感受一下東北同胞當時的心情。
2、教師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讓同學感受歌中的情感,說說自身的感受
6)我有時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還是跳動的,我的心還在噴涌著熱血,因為我常常感到它在( )著一種熱情。A澎湃B涌動C泛濫
2.懷念、贊美、憂傷、憤怒等
四、問題引領,合作探究
1.主問題研討
文章中哪些語言最能表達作者的情感?請勾畫出相關詞句并賞析。
1)學生研讀文章,之后交流。
重點語句賞析示例:
A當我記起故鄉的時候,我便能看見那大地的深層,在翻滾著一種紅熟的漿液,這聲音便是從那里來的。在那亙古的.地層里,有著一股燃燒的洪流,像我的心噴涌著血液一樣。這個我是知道的,我常常把手放在大地上,我會感到她在跳躍,和我的心的跳躍是一樣的。它們從來沒有停息,它們的熱血一直在流,在熱情的默契里它們彼此呼喚著,終有一天它們要匯合在一起。
(這塊廣大的關東大地因為這些擬人化的描寫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母親一樣召喚著我、激勵著我為之奮斗、為之犧牲!→擬人手法——失去土地的痛苦具有強大的感染力)
B在那田壟里( )過我的歡笑,在那稻顆上我捉過蚱蜢,在那沉重的鎬頭上留著我的手印。A回響B飄蕩C埋葬
我有時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還是跳動的,我的心還在噴涌著熱血,因為我常常感到它在( )著一種熱情。A澎湃B涌動C泛濫
(充滿感情色彩的詞語→喪失土地的悲憤、屈辱和仇恨。富有情感表現力。)
C我想起那參天碧綠的白樺林,標直漂亮的白樺樹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見奔流似的馬群,深夜嗥鳴的蒙古狗,我聽見皮鞭滾落在山澗里的脆響;我想起紅布似的高粱,金黃的豆粒
新課標第9課《土地的誓言》教案設計 3
名稱
《土地的誓言》
科目
語文
課時
1課時
所屬教材目錄
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9課
教材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端木蕻良在“九一八”事變十周年所作的一篇抒情散文,充溢著飽滿、深沉的愛國熱情。眷戀鄉土是一種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戀的關東原野,當時卻已被日本侵略者強占十年之久。對作者來說,關東原野是失去的美好家園;對國人來說,關東原野是祖國完整版圖上淪喪的土地。因此,眷戀鄉土就有了讓人產生共鳴的強烈的愛國色彩。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本文出現的生字和關鍵詞語,掃清閱讀障礙,增加詞匯積累。
2.學習文中呼告、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體會獨白式的創作手法。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展示寫作背景,讓學生了解“九一八”事變之后東北人民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慘狀和悲痛,使之產生強烈的震撼,調動學生的情感。
2.朗讀課文,圈點勾畫本文出現的關鍵意象,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作者對淪喪的故園的眷戀以及誓死收復失地的愛國熱情。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品析文中關鍵意象的含義和關鍵語句的作用。
難點:品味作者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深厚情感。
教學策略與設計說明
1.情境教學法
通過播放視頻戰火中的'故鄉情喚起學生的內心情感,再通過情境課文記憶中的母親、故鄉·母親等視頻感染學生,激發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對文章所表達的情感產生共鳴,便于學生感知、理解文章內容。
2.質疑探究法
語文課堂要激發學生多向思維,設置一些問題進行提問,讓學生大膽交流回答,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激趣
教師導入語: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者強行進攻沈陽,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四個月內東北全境淪陷,我們可愛的關東原野就這樣被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蹂躪了十四年。(播放視頻戰火中的故鄉情)
觀看視頻,感受東北淪陷后的家國之痛、民族之恨。
以形象的畫面、視頻最直接、最強烈地撞擊學生的心靈,使之產生強烈的震撼。
知識鏈接
(讀讀記記)
1.關于作者。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漢文,遼寧昌圖人。現代作家。1932年發表小說處女作《母親》。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曹雪芹》,短篇小說集《憎恨》《風陵渡》等。
2.寫作背景。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戰爭正處于十分艱苦的階段,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依然無家可歸。端木蕻良懷著難以抑制的思鄉之情寫下了這篇文章,表明了作者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保衛祖國的思想感情。
3.東北作家群。
20世紀30年代中期,從東北流亡到上海及關內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蕭紅、蕭軍、端木蕻良、舒群等人,習慣上被稱為“東北作家群”。他們開了抗日文學的先聲,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與東北廣袤的黑土、鐵蹄下不屈的人民融成一團,顯示出一種濃郁的眷戀鄉土的愛國主義情緒和粗獷的地方風格,令人感奮。
4.檢查預習。
(1)給下列加粗字注音。
端木蕻良(hóng)
熾痛(chì)
嗥鳴(háo)
讕語(lán)
亙古(gèn)
默契(qì)
田壟(lǒng)
污穢(huì)
(2)詞語釋義。
熾痛:熱烈而深切。
讕語:沒有根據的話。
亙古:遠古。
默契:①雙方的意思沒有明白說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②秘密的條約或口頭協定。
了解作者的創作情況,對寫作背景和“東北作家群”有初步了解。
1.了解相關文學常識,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2.了解背景,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內容探究
1.播放情境課文記憶中的故鄉。
2.請學生誦讀課文第一段,領會本文的詩意和情感。
3.組織學生分組討論。
(1)如何理解本文的標題?
點撥:這一標題是比較獨特的,其要點在于“誓言”。從文章來看,這誓言是作者對著土地發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壯懷激烈地發誓:“我要回到她的身邊……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
──或者我的墳前。”這種擲地有聲的誓言讀者自可強烈地感受到。因此,這一標題應該理解為“面對土地發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發出的誓言”。
(2)結合課文內容及你對東北地區的了解,交流東北印象(包括歷史與物產)。
提示:“我想起紅布似的高粱,金黃的豆粒,黑色的土地……”
(3)文中哪些句子或詞語最能表達作者的感情?深情地朗讀這些句子,然后談談你的理解和體會。
點撥:例句:“對于廣大的關東原野,我心里懷著熾痛的熱愛。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呼喚我的名字,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召喚我回去。……”
4.播放微課如何做圈點批注。
5.研讀課文第二段。
播放情境課文故鄉·母親,畫出課文中令我魂牽夢繞的故鄉生活。我對故鄉的土地發出了哪些誓言?
提示:故鄉的生活:“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在那稻棵上我捉過蚱蜢,在那沉重的鎬頭上留著我的手印……”
誓言:“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
或者我的墳前。而我將用我的淚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穢和恥辱。”
1.觀看情境課文,初步感知課文的詩意和情感。
2.分組討論,談自身的理解和體會。
3.觀看微課如何做圈點批注,學習閱讀時利用圈點批注,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1.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2.培養學生閱讀分析的能力。
3.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寫法探究
1.找出文中使用呼告手法的句子,分析和理解呼告的作用。
呼告:“我必定為她而戰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作用:運用呼告手法,更有利于作者直接對著土地傾訴自己的熱愛、懷想和眷戀。
2.找出文中使用擬人、排比手法的句子,分析、理解這些修辭手法的作用。
擬人:“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呼喚我的名字,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召喚我回去。”
作用:作者將傾訴的對象擬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稱,隱含將土地比作母親的意思,表現出作者對土地像對母親一樣的眷戀和熱愛。
排比:“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當我仰望天上的星星……”
作用: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使語意連貫,語言氣勢逐漸增強,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思鄉之情。
在教師引導下,分組討論,然后發表看法、意見。
指導學生在寫作時恰當地運用修辭手法。
課堂小結
在本課的學習中,我們從欣賞景物、體會感情入手,了解作者通過描寫東北大地豐富的物產、美麗的景色,回憶自己在那片土地上發生的美好往事,表達對故鄉的熱愛、懷念、眷戀之情以及飽滿深沉的愛國熱情。熱愛故土、熱愛祖國是人類恒久而深沉的感情,我們都應該熱愛故鄉,建設最美好的家園。
討論回答。
全面掌握文章內容。
布置作業
查找秦牧的《土地》與本文作比較閱讀。
按時完成。
培養學生的比較閱讀能力。
板書設計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回憶東北大地:豐富的物產、優美的景色
傾訴:對故鄉的熱愛、懷念、眷戀之情
誓言:回到母親(故鄉)的身邊,為她而戰斗而犧牲
教學反思
略。
延伸閱讀
略。
新課標第9課《土地的誓言》教案設計 4
教學目標:
1、識字認詞,積累好詞好句,品嘗文中具有激情的語言。
2、通過朗讀了解文章內容,結合時代背景把握文章主題。
3、學習用排比的句式進行寫作。
過程與方法: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師生主體與主體間對話。
情感、看法與價值觀:培育、強化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通過朗讀了解文章內容,結合時代背景把握文章主題。
教學難點:品嘗文中具有激情的語言。
突破方法:學生合作溝通共同解疑,老師適當點撥。
教學方法:讀——悟——賞——拓
教學媒體:多媒體電腦課件
課時支配:一課時。
課前打算:
1、積累字詞。
2、查找有關“九·一八”事變及作者的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酷愛你足下的這片土地嗎?那么就請你用最深情的語言來形容它吧!(設計意圖:讓學生先對文章所描繪的對象有自己的感受,用恰當的詞語精確表達自自己的感受。)(學生活動:學生用所給句式說話。)
同學們的語言是那樣的美麗和深情!是啊,當我們面對著如此漂亮而廣博的'土地時,怎能不生發感慨。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曾深情地謳歌過我們足下這片多情的土地,今日就讓我們跟隨端木蕻良的筆共同去領會我們足下這片黑土地的魅力!(設計意圖:激情激趣,讓學生帶著熱忱走進文章。)
(串聯詞:首先我們來明確本堂課的學習目標。)
二、明確學習目標。(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使學習目的性更強,學生可以做到有針對性地學習。) (串聯詞:文章是我們語文學習的依托,下面請同學們結合老師所給出的微型詞典走進文章,請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愛的方式快速閱讀文章。)
三、讀一讀 知內容
自由快速朗讀。(設計意圖:讓學生熟識文章。)(學生活動: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方式朗讀文章。)
共讀文章,先指名朗讀、再老師范讀、最終全體齊讀。(設計意圖:全體師生共同參加,把讀的權力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了解文章內容。)(學生活動:學生邊讀文章邊思索下列問題。)
(串聯詞:前面兩位同學讀得都特別棒,連我也禁不住要一試身手了,下面由老師來給大家朗讀好不好?) (串聯詞:還剩下最終一部分,把讀的機會留給大家,下面請同學們齊聲朗讀。)
思索:文中描繪了哪些家鄉的事物?作者記憶中的家鄉是怎樣的?
是誰在對土地發出誓言?發出了哪些誓言?
(友情提示:同學們可以結合文中詳細的詞句回答。) (設計意圖:培育學生邊讀邊思索,邊讀邊勾畫的習慣;了解文章的詳細內容。)
四、悟一悟 探主題
(串聯詞:文章的內容是為主題服務的,下面我們來共同分析文章的主題。)
思索:文章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友情提示:你可以結合時代背景及作者經驗思索。)(設計意圖:檢查學生課前預習狀況,讓學生駕馭結合時代背景分析主題的學習方法。)
五、品一品 賞特色
(串聯詞:內容和主題當然重要,但形式也文章的必要組成部分,下面我們來賞析本文的語言。)
思索:你認為文中哪些詞句寫得精彩?為什么?(友情提示:你可以從修辭、句式、表達情感的方式等多個角度去分析。)
(設計意圖:學生先自主學習然后合作溝通,從而培育學生分析文學語言的實力及口語表達實力。)(學生活動:學生先自主分析,然后合作解疑。)
六、寫一寫 創佳作
(串聯詞:通過分析,我們了解了端木蕻良的作品之所以那么富有氣概和感染力,是因為他運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他能寫出那么秀麗的詞句,你們能不能?既然如此有自信,那就快點動起你手中的筆吧,我期盼著觀賞你筆下綻放的漂亮花朵。)
請同學們結合所給出的句式寫話。
句式一:“當我……,當我……,我想起……,我望見……,我聽見……。)
句式二:“土地是……,……;土地是……,……;土地是……,……。)
句式三:“在春天……;在盛夏……;在秋日……;在嚴冬……。)
(設計意圖:學以致用,運用所學自創佳作,提高學生的寫作實力。)(學生活動:學生先自己寫,然后小組評議,選出優秀作品展示,然后全體同學共評。)
七、想一想 展視野
(串聯詞:你們的作品寫得都那么富有詩意,真讓老師對你們刮目相看。那你還知道哪些有關寫思鄉和愛國之情的詩句嗎?)
你還知道哪些有關寫思鄉或愛國之情的詩句?說出來我們大家一起積累。
(設計意圖:增加學生的積累意識,擴展學生的學習視野。)
八、供應資源平臺:
(設計意圖:將課內所學延長到課外,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實力。)
九、老師小結:通過今日的學習,我們領會了我們足下這寬闊而富裕的黑土地的奇妙,觀賞了端木蕻良匠心獨運的作品,了解了那斷永不能忘了的辛酸歷史,同學們創作了那么多令人稱道的作品……假如你還覺得意猶未盡的話,請你動起你的手完成今日的作業。
十、布置作業:
1、請你將你認為寫得精彩的語句積累在積累本上。
2、請同學們在課外收集一些與“九一八”事務相關的資料,編一份小報,來加深對這篇文章的理解。(設計意圖:延長拓展課內學問,同時加深對本文主題的理解。) 附:結束寄語“學海無涯,愿每一位同學都能做博擊學問長空的雄鷹,經驗風雨,享受勝利!)
十一、板書設計: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物產 豐饒 思戀家鄉
關東沃野
景色 漂亮 熱愛祖國
新課標第9課《土地的誓言》教案設計 5
教學目標:
1、透過朗讀,感受文中飽滿、深沉的愛國情感。
2、了解作者選取有意味的景物組成一個個畫面,展現東北大地特有的豐饒美麗的景象。
3、學習作者采用的人稱變化、呼告、排比等表現手法。
教學步驟:
一、播放《松花江上》的音樂,同時介紹背景,最好透過影視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東北人民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慘狀和悲痛,努力喚起學生的內情緒感。
二、掃清字詞障礙
怪誕(dàn)亙古(gèn)默契(qì)污穢(huì)
熾痛(chì)嗥鳴(háo)讕語(lán)
三。教師表情朗讀,讓學生充分領會本文的詩意和情感。再讓學生自由朗讀,理解抒情散文所表現的家國之痛,民族之恨和愛國情感
四。理解全文結構
第一段:我常常詳細關東原野上的一切,我時時聽見故鄉的呼喚,我的內心為之沸騰
第二段:故鄉完美的生活令我夢縈魂牽,我發誓要為故鄉母親而戰斗而犧牲。
兩段文字在結構上如雙峰對峙,宛如對仗工整的一副對聯。
五、問題研討
1、如何理解本文的標題――“土地的誓言”?
作者應對土地發出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發出誓言”。
2、為什么文章起初寫“關東大地”用“她”稱呼,而之后改口說“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務必被解放!你務必站立”哪?
人稱的變化實際上是情感的變化結果,文章開始用第三人稱是因為感情起初比較平穩,但隨著作者情緒一步步激動,就不滿足于使用“她”,而改用“你”直接與土地對話交流,這在修辭上稱作“呼告”/聞一多《最后一次演講》中有類似用法。
3、這篇抒情散文,充溢著飽滿、深沉的'愛國熱情,試結合課文具體說說作者是怎樣表露的?
作者選取有特征的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像電影鏡頭一樣閃現。但有人說有些段落排列的詞語過多,不夠簡潔,你是否同意這種看法?為什么?
六、反復朗讀,選取最能打動人心的句子,背誦出來,比賽看誰背的句子多。
七、作業
1、課外閱讀秦牧的《土地》
2、摘抄課文中優美的詞句
3、作文《我愛家鄉的――》
新課標第9課《土地的誓言》教案設計 6
【教學目標】
1、掌握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學習文中語言運用的技巧。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品味精彩段落和關鍵語句。
3、感悟作者對祖國、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教學過程】
一、播放歌曲《松花江上》
二、學生談聽后感受
教師:“是的,歌聲使那段令人悲痛的歷史再現眼前。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強行侵占東北,四個月內東北全境淪陷,我們可愛的家鄉就這樣被日本侵略者的鐵騎蹂躪了十年,1941年,在九一八事變十周年之際,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依然無家可歸,而作者作為其中的一員,懷著難以遏止的情感,寫下了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三、通過課件展示,簡介作者
四、朗讀詩歌,初步感知
1、播放朗讀錄音,讓學生一邊聽,一邊標記易讀錯的字。
2、讀一讀。
3、提問:這篇文章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愛國之情、思鄉之情和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的滿腔仇恨)
4、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找出最感動自己的話,深情地大聲地朗讀出來,并找學生談一談某句話為什么會感動自己。
5、理解文章標題含義。
(明確:這不是土地本身發出的誓言,而是作者面對土地所發出的誓言)
6、找出文中作者所發的誓言。
五、品味精彩段落和關鍵語句,感悟作者對祖國、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1、教師進行學法示例,與學生共同揣摩第一自然段的關鍵語句和前半部分的景物描寫。
⑴ 怎樣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中的“泛濫” 的確切含義?
指導學生按照“泛濫”的原意和引申義以及與“澎湃”“涌動”等詞相比較來理解,“泛濫”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沒土地”,又引申為“思想、事物到處擴散”。作者的心情正如決堤之水不可抑制的向四下泛濫奔流,作者那激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濫”來形容較之用“澎湃”“涌動”等詞語更多了沖破一切阻隔的力量。
⑵ 教師有感情的朗讀第一自然段中“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原野上怪誕的狂風”,讓學生閉目傾聽。
① 展開聯想和想象,并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頭腦中的畫面。
② 有人說這段話排列的詞語過多,不夠簡潔,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刪掉,比如“紅玉的臉龐,黑玉的模樣”“狐仙姑深夜的讕語,原野上怪誕的狂風”。你是否同意這種看法?
(明確:紅玉的臉龐,黑玉的.模樣使人想到仍在日寇鐵蹄之下的故鄉親人,這些景物密集的排列在一起,展現了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 )
2、學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學習第一自然段的后半部分和第二自然段。
⑴ 讓學生仿照老師提問的角度和方法,自己提出問題并試著自己獨立思考后回答。
⑵ 分組討論,交流思考結果。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通過小組討論解決。
⑶ 小組無法解決的難點由各組的代表提出來,班內交流,師生合作解決。
六、教師引導學生體會文章兩個段落的異同點,并板書
1、深情贊美家鄉──誓死解放家鄉
教師:作者愿用生命捍衛自己的家鄉,他把他的情感用火一樣熾熱的語言表達出來,仿佛使人諦聽到他心臟的跳動,感受到他熱血的沸騰。事實上,近代以來,有許多的仁人志士為我們國家的自由統一拋頭顱、灑熱血,奉獻自己的一切,這才創建了我們這個富強美好的家園,下面就再讓我們來聽一首歌,來接受一次心靈的洗禮吧,會唱的同學可以跟著一起唱。
2、播放《我的祖國》
七、教師小結
新課標第9課《土地的誓言》教案設計 7
一、教學分析
(一)教材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紀40年代寫于“九一八”事變十周年的一篇散文,抒發了作者對淪亡國土強烈的思念之情,是一篇難得的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佳作。
(二)學情分析:
學生由于年齡的限制,沒有家國之痛,民族之恨的經歷和體驗,但他們有著樸素的情感,豐富敏感的心靈,教學中應努力喚起其內心的情感,進入文本情景進行學習。
教學環境分析
本文是一篇抒發作者對淪亡國土強烈思念的文章,我利用網絡搜集了一些日軍侵華圖片和故土昔日美景圖片,讓學生更直觀的感受戰爭的罪惡,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根據學校實際條件,我選擇了用電子交互式白板上課。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利用多媒體,深層體會作者的思鄉愛國之情。
2、利用課件、圖片及視頻,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揣摩、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語言。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作者濃郁的思鄉愛國之情,培養、強化學生熱愛故土、熱愛祖國的情感。
三、教學重點:
1、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語言。
教學難點:
揣摩語言,感悟作者強烈的思鄉愛國之情。
四、教學方法:
朗讀品味法、創設情境法、討論探究法。
五、課前準備:
預習課文,查找資料,了解寫作背景,解決生字詞。
六、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及整合點:
流程圖
(二)激情導入,背景介紹:
今天,我要帶領同學們去見證一段屈辱的歷史。(播放日軍侵華圖片)
1931年9月18日,日軍強行侵略了東北,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四個月內東北全境淪陷。作者可愛的家鄉就這樣被日軍的鐵蹄整整蹂躪了十年!
看了這些圖片你有什么感受?
【設計意圖:在音樂和圖片的放映中讓學生直觀感受戰爭的罪惡,為下一環節體會作者發誓時的情感做鋪墊。】
(三)誓言鏗鏘戍家鄉
試想,對于流淌著同胞淚水與鮮血的東北大地,對于流離失所、尸橫遍野的家鄉,他們有著怎樣的家仇國恨!東北作家端木蕻良懷著難以遏制的情感面對土地發下誓言:
學生讀:“我必定為他而戰斗到底!”
“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
“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而我將用我的淚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穢和恥辱。”
這就是(板書:土地的誓言)
師: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是一個丟掉國家皇帝的感慨;“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是一個耄耋老人臨終的夙愿。”“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一個將軍就義前的錚錚遺言。國破家亡,故土淪喪,你能體會作者發誓時的內心感受嗎?
指導朗讀:讀出感情
生甲:憤怒。那就請讀出你的憤怒來!
生乙:堅定。請你用堅定語氣告訴父老鄉親:“收復故土,舍我取誰?”
生丙:必勝的信念。那就請你給鄉親們打一針強心劑吧!
……(板書“戍”)
看來,讀一段文字,根據自己的理解,帶這種感情可以,帶那種感情也可以。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就能讀出不同的感情。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體驗,也就讀出了自己的韻味。
【設計意圖:此處是文章的高潮部分,通過作者富有激情的語言與圖片、音樂的渲染,訓練學生讀出情感的能力。】
“我”與家鄉生死相依,休戚與共,是因為“我”對于廣大的關東原野有著“熾痛的熱愛”!
對于狼煙四起的家鄉“泛濫著一種熱情!”那么,令我魂牽夢縈的家鄉是怎樣的呢?(板書:憶)
(四)激情滿懷憶家鄉
“千里沃野,別時容易見時難。”無家可歸、有家難回的“我”遙望家鄉,看到的是:(播放家鄉美景課件)
聽到的是:
新課標第9課《土地的誓言》教案設計 8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語言。
3.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
1.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語言。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收集東北的物產及淪陷的歷史資料;
教師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錄像:九一八事變資料介紹,(課前3分鐘)讓學生談感受。
教師講述:九一八事變之后,當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著祖國東北大地的時候,無數的東北同胞被迫背井離鄉,遠離故土家園。試想,他們是懷著怎樣的家仇國恨與思念之情思?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東北作家端木蕻良的抒情散文《土地的誓言》,來聆聽一下作者的心聲。然后板書課題。
二、出示學習目標:指名學生朗讀。
三、課堂學習研討
活動一:聽一聽,感受故鄉美。
邊聽邊思考:
1.概括兩段內容.
2.東北給你怎樣的印象?(提示:劃出各段中有關描寫故鄉景物的語句,然后概括,可以用文中的詞語概括。)
注: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及了解的東北信息,自由交流“東北印象”,然后教師課件展示以“東北印象”為主題的圖片。讓學生感受東北的物產豐富,
明確:
1.(1)我常常想起關東原野的一切,我時時聽見故鄉的呼喚,我的心為此熱血沸騰。(2)故鄉的'美好生活令我夢縈魂牽,我發出誓言,為故鄉母親戰斗犧牲。
2.東北物產豐富、美麗、豐饒(板書)。
小結:從圖片中,我們欣賞到了東北的景物美、文化美。而在作家端木蕻良的筆下則展示的更加具體形象。
活動二:讀一讀,感悟故鄉美。(小組合作學習)
精讀課文“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原野上怪誕的狂風”一段,思考:
1.作者在這段話中列舉了哪些東北特有的景色和物產?
2.作者是通過怎樣的手段描寫這些景物和物產的?這樣描寫有什么作用?(提示:可以從詞語的運用、句式、修辭手法等方面進行分析)
3.有人認為這段話排列的詞語過多,不夠簡潔.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刪掉,如:”紅玉的臉龐,黑玉的眼睛”“狐仙姑深夜的讕語……等”。你是否同意這種看法?為什么?
要求:以四人或兩人為一小組,每人說一個內容,先讀段落,再交流討論兩個問題,然后班上集體評價,教師點撥。(注:學生在交流時,教師巡回指導。)
明確:
1.作者列舉了白樺林、紅高粱、馬群、黑土地等。描繪了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激情贊美和深切懷念
2.(1)運用排比、比喻修辭表達加強情感的沖擊力。如:“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怪誕的狂風”
(2)調動了視覺。如:“參天碧綠的白樺林”“紅布似的高粱”中“碧綠”、“紅”。
(3)運用了嗅覺。如:“帶著松香氣味的煤塊。”中“松香氣味”。
(4)運用了聽覺。“我聽見皮鞭滾落在山澗里的脆響。”中“聽見脆響”。從各種角度描寫,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思念。
(5)運用短語,如:“參天碧綠、標直漂亮”。形容東北地區的事物,表現東北的廣闊。
3.運用一系列的物象和形容詞,一覽無余地給我們展現了整個關東原野的美麗景象,造成視覺上的沖擊力,使人不由自主地產生了熱愛之情。讓人仿佛看到東北的人們趕著馬車、拉著糧食在大道上跑著的情景。
齊讀這個片段,感受東北的美麗,感受作者的情懷。
第二段景物:(1)“在春天……從這頭響到那頭。”這里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調動了嗅覺、視覺。展現了春天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2)“秋天,銀線似的蛛絲……響著。”這里也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調動了視覺、嗅覺、聽覺等角度,展現了秋天豐收的景象。
小結:作者調動了各種手段,描繪了東北美麗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思念和熱愛之情。可是這么美的景物卻被日本糟蹋得不成樣子,變得蕭索和凄涼,從而使作者變得憂傷和憤怒。(板書:變蕭索凄涼)
活動三:品一品,眷念故鄉美。
你覺得文中哪些句子或詞語最能打動你,最能體現作者的情感?請找出來深情地朗讀這些句子,并談談你喜歡的理由。可以用我喜歡,因為這里用了
的句式回答。
學生品讀課文,進行語言品味,自主學習,合作交流。
明確:(找出三句以上即可)
(1)我喜歡“我心里懷著熾痛的熱愛。”因為這句話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其中“熾痛”二字用得好,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
(2)“我無時無刻不聽見……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它召喚我回去。”這句話寫出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
(3)“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泛濫”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沒土地”,又引申為“思想、事到處擴散”。這里指作者的心情正如決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四下泛濫奔流,從而用“泛濫”一詞來形容作者那激憤狂放的心情,更多了幾分野性和難以駕馭的力量。
(4)“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埋葬”一詞用得好,日本沒來之前,東北是美好的,因此,作者是快樂的但是九一八事變之后,東北變得一片凄涼,作者被迫遠離家鄉,作者是痛苦的,因此用埋葬好.
(5)“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
這里對土地以“你”相稱,用了呼告的手法,把對土地重新獲得自由解放的迫切心情表達的淋漓盡致。
(6)為了它,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這句話寫出了作者愿付出一切解放家鄉的決心。
學生齊讀第二段中部分句子。板書:戰斗到底,解放站立。
小結:作者的感情多么強烈啊!是的,當抗日烽火然遍大中國大地時,光未然面對黃河寫下了《黃河頌》;當法國阿爾薩斯遭受普軍侵占,都德面對失去國土的沉痛寫下了《最后一課》;九一八事變已過去整整十年了,流亡在外的東北人們依然無家可歸,端木蕻良面對失去的關東原野,寫下了《土地的誓言》。
活動四:抒一抒,故鄉會更美。
請你模仿本文的寫法,用一段優美的語言將你的故鄉描繪出來,或者用你的彩筆把你的故鄉畫出來,以此來表達你對家鄉的贊美之情。(150字左右)。
注:(課前寫作,課上展示,并作出評價。)
四、課堂總結
教師總結:《土地的誓言》讓我們從中感受到作者熾痛的熱愛,他懷著一顆滾燙的心,決心為土地的解放戰斗到底。作為我們新時代的中學生更要熱愛生我們養我們的土地,因為土地以寬厚似海的胸懷哺養著華夏兒女,土地以豐腴肥厚的身軀滋養著炎黃子孫!我要為土地吟一首詩,那就是土地之詩;我要為土地譜一曲歌,那就是土地之歌。請同學們一起欣賞祖海的《生我養我的土地》。
五、作業布置:
1.摘抄本文表達作者感情的句子,并做些點評。
3.達標練習:練習反饋及拓展延伸鞏固
六、板書設計: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美麗蕭索
土地{變
豐饒凄涼
誓言:戰斗到底解放站立
梅花三弄
新課標第9課《土地的誓言》教案設計 9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感受文中飽滿、深沉的愛國熱情;
2、揣摩、品味文中富有激情的語言
3、培養、強化學生熱愛故土、熱愛祖國的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語言;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生課前準備:
(1)預習課文,查字典注音識記,會寫生字詞,弄清詞義。
(2)搜集關于祖國故鄉土地等方面的歌、詩、散文資料。
(3)翻看中國歷史了解我國東北的物產及淪陷的年代、范圍等情況。作閱讀筆記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設計:
一、歌曲播放,激情導入
1、歌曲播放:
教師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歌中的悲壯情感。
2、激情導入:
“九·一八”事件,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著富饒的關東平原,無數的東北同胞被迫背井離鄉,四處流浪。他們不知何時才能回到自己可愛的故鄉,才能與家人歡聚一堂。事隔十年,作為東北作家群中的一員,作者懷著難以遏制的思鄉之情,面對故鄉的土地發出了壯懷激越的`誓言。
二、有情朗誦,整體感知
1、有情朗誦:
①教師配樂范讀課文。要求:
a注意把握朗讀感情及語氣語調重音;
b劃出最能觸動你的句子并說出理由;
c感受文中的情感。
②學生朗讀課文,進一步把握文中的思想感情。要求:
a流暢、準確,并盡量讀出自己所體悟到的情感。
b讀后能夠談出自己的感受。
2、整體感知:
①面對故土,作者發出了怎樣的誓言?
②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三、合作探究,品讀賞析
1、合作探究:
①作者運用哪些手段把自己對國土的這種感情表達出來?試舉例說明。
討論明確:a運用了大量富于鮮明感情色彩的詞語,直接抒發感情。
b運用排比、比喻修辭表達加強情感的沖擊力。
c人稱的恰當運用。
②課文分為兩段,兩段在內容和結構上有什么異同?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點撥,明確:
結構相同:先抒情后回憶最后再直接抒情。
內容相同:都有對故土的回憶和描繪。
內容上的不同點:回憶中所選取的景物不同。
新課標第9課《土地的誓言》教案設計 10
【教學目的和要求】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語言
3、培養、強化學生熱愛故土、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與難點】
1、流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 歌曲欣賞《松花江上》
2、 東北特產
二、 作者介紹
三、 寫作背景:“九·一八”事變
四、 整體介紹
五、 讀準字音,掌握詞語的意思
六、 文章結構
七、 問題討論:
1、 作者運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的故土的這種感情表達出來?
2、 怎樣理解:“我常常……熱情。”中“泛濫”與“埋葬”兩個詞的確切含義?
3、 本段中列舉了哪些東北特有的景物、特產?你認為有必要列舉這么多嗎?
4、 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為了表達“我不能離開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鄉特有的景物?
5、 文章結尾一句的含義是什么?
6、 “當我記起……血液一樣。”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是什么?
7、 如何理解標題“土地的誓言”?
8、 為什么作者對關東大地的稱呼會改變?
八、 文章主旨
九、 拓展:《我愛這塊土地》
新課標第9課《土地的誓言》教案設計 11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使學生領悟作者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2.通過品味欣賞精彩的語句和段落描寫,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感情,運用自己的語言歌頌家鄉。
教學重點
1.培養學生通過品味欣賞精彩的語句和段落,把握作者的愛國之情。
2. 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感情。運用自己的語言歌頌家鄉。
教學時間:一課時
學法指導:欣賞景物,體會感情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景激活情感
課前播放歌曲《生我養我的土地》
激情導引:
“生我是這塊土地,養我是這塊土地……”一聲聲歌唱,凝聚了人們對土地的多少深情厚意!土地,母親般親切的名字,每每喚起你,就像母親用那溫柔的雙手撫摸著我們,用那甘甜的乳汁滋潤著我們一樣;土地,你用你寬闊的胸懷養育著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
我們的祖先世世代代就在這片土地上生活、勞動、奮斗,對土地有著一種難以割舍的情感。人們不會忘記,當年走投無路漂泊謀生的農人身懷的“家鄉土”;人們不會忘記,蟄居海外的僑裔床頭上珍藏的“鄉井土”;人們不會忘記,“寸金橋”上的民眾抱著“寸土當金與伊打,誓與國土一起存亡”的信念……歲月悠悠,能沖淡許多記憶,卻帶不走那一串串的深沉與悲壯。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感受《土地的誓言》,她會帶給我們怎樣的震撼?
二、整體感知體驗情感
1.播放視頻:《土地的誓言》視頻,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生思考:面對故土,作者發出了怎樣的誓言?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3.學生交流:作者情感(懷念、贊美、憂傷、憤怒......)
4.學生朗讀:進一步感受文中的感情,畫出最能打動自己的句子和段落。
5.學生活動:你覺得文中那些地方最能打動你?用波浪線畫出來。
6.學生討論:文中哪些句子或詞語最能表達作者的情感?說一說?(學生朗讀自己找到的句子或語段,要讀出自己所領悟到的情感)
7.師生互動:引導學生找句子談感受,教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8.學生交流:“我心里懷著熾痛的熱愛”“我無時無刻不聽見……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它召喚我回去。”“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
9.教師提問:
(1)作者在文中列舉了哪些東北特有的景色物產?為什么這樣描繪?
學生討論后明確:作者列舉了白樺林、紅高粱、馬群、黑土地等。為了展示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激情贊美和深切懷念。
(2)如何理解本文的.標題土地的誓言?
學生討論后回答:
這一標題是比較獨特的,其要點在于"誓言"。從文章來看,這誓言是作者對著土地發出的,這一標題應該理解“面對土地發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發出的誓言”。
三、欣賞品析學生探究
學生找出關鍵詞語、句子或段落,師生共同欣賞
教師示例:
1.怎樣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中的“泛濫”、“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這兩個詞語的確切含義?
“泛濫”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沒土地”,又引申為“思想、事到處擴散”。細細品味這一詞語會覺得十分貼切:作者的心情正如決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四下泛濫奔流,作者那激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濫”來形容,更多了幾分野性和難以駕馭的力量。至于“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要知道,埋葬只用于已經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歡笑已經死去了嗎?是的,昔日在田壟間留下的歡笑曾經是晶瑩如露珠般點綴在龔上,散發著迷人的光澤。這樣想來,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層沉重的感覺和悲憤的心緒呢?
2.如何理解第一段最后幾句話?
教師點撥明確:
他用詩人般的語言塑造了兩個顫栗著、憤怒著并且不可阻擋地將要爆發出來的意象一個是大地之心,一個是作者之心。這塊廣大的“關東大地”因為這些擬人化的描寫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樣召喚著我、激勵著我為之奮斗、為之犧牲!
學生活動學生找出詞語、句子或段落師生共同賞析
四、質疑研討教師點撥
學生活動以小組為單位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篩選后在班上研討:
1.為什么文章起初寫“關東大地”用“她”來稱呼,而到了后面時卻又改口說“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
教師點撥:人稱的恰當運用。先用第三人稱“她”而不用它隱含將土地比做母親的意思,隨著情感的越趨激蕩,作者又將她改成第二人稱你直接傾訴對故土的感情顯得直接而迫切,產生了強烈的抒情效果。
2.運用排比、比喻的修辭方法有什么好處?
運用排比、比喻修辭表達加強情感的沖擊力。如:“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怪誕的狂風”、“當我記起故鄉的時候……噴涌著血液一樣。”
五、拓展延伸創新寫作
1.學生交流學完本文你有什么感想?你是怎樣表達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的?
2.學生活動寫一篇歌頌家鄉的詩歌或短文,鼓勵學生對家鄉描寫贊美。(播放艾青的《我愛的土地》配樂朗誦作為背景音樂,使學生再次感悟熱愛之情,激發創作靈感)
3.課下搜集有關土地的詩歌或歌曲
六、師生反思課堂小結
1.學生反思學習本課過程中自己的情感體驗
2.學生口頭交流自己寫作體會
3.教師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土地的誓言》,我們要熱愛生我們養我們的土地,因為土地以寬厚似海的胸懷哺養著華夏兒女,土地以豐腴肥厚的身軀滋養著炎黃子孫!我要為土地吟一首詩,那就是土地之詩;我要為土地譜一曲歌,那就是土地之歌。請允許我輕輕地撥動琴弦,為你歌唱“我們世世代代在這田野上勞動,為她打扮,為她梳妝……”(在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背景音樂中結束)
《土地的誓言》句子賞析
1.運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對著土地傾訴自己的熱愛、懷想、眷念,并且將傾訴對象擬人化,以“ 她”而不是“它”相稱,隱含將土地比做“母親”的意思。比如:“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呼喚我的名字,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召喚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喚著我的名字,聲音是那樣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這種感情經過多次反復,像音樂的主旋律一樣得到加強,自然會在讀者心里掀起重重波瀾,激起強烈的共鳴。
2.選擇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像電影鏡頭一樣閃現,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比如“我想起那參天碧綠的白樺林……原野上怪誕的狂風”一段,白樺林、蒙古狗、奔馬群、紅高粱、黑土地等東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對讀者的沖擊力。
3.大量運用排比造成連貫的、逐漸增強的氣勢,例如“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當我仰望天上的星星……”等處。
4.課文中有憂傷、舒緩的回憶,有強烈急切近乎吶喊的誓愿,敘述的方式和內在感情的起伏表里相應,形成文章的波瀾與節奏。以“土地是我的母親,我的每一寸皮膚,都有著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變得平靜……我必定為她而戰斗到底”一段為例,先是以平靜的敘述,一組對句強調“我”與土地不可分離的關系。接著,是一個總結性的語句:“我不能離開她”。從“在故鄉的土地上”到“多么豐饒”,這一段話回憶“我”在故鄉成長的足跡,用詩一般的語言抒發思鄉之情。感情舒緩,境界優美,幾乎令人忘卻了現實的傷痛。由衷的沉醉之后,卻以一句“沒有人能夠忘記她”急收,思想跳回到現實當中,發出堅強的誓言:“我必定為她而戰斗到底。”至此,情緒漸強,達到高潮:“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這些藝術特點都要結合語言揣摩才能更細致地體會得到。
【新課標第9課《土地的誓言》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土地的誓言》的教案09-22
《土地的誓言》教案08-14
土地的誓言作文07-21
《土地的誓言》教學設計10-14
《土地的誓言》教學反思07-09
關于《土地的誓言》說課稿10-12
土地的誓言課后反思04-12
土地的誓言教案02-22
《土地的誓言》教學設計05-28
《土地的誓言》教學設計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