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十送紅軍》的公開課教案(精選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十送紅軍》的公開課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十送紅軍》的公開課教案 1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是使學生能夠用深情、懷念的情緒演唱《十送紅軍》
2:能力目標:使學生能夠了解江西民歌的風格特點
3:情感目標:通過歌曲的學習,了解江西的紅色歷史,使學生受到革命傳統教育,教育學生發揚革命傳統,發揚紅軍長征精神:艱苦樸素、不怕困難、堅韌頑強。
教學重點:
了解江西紅色歷史,感受體驗歌曲情感。
教學難點:
“樹樹(里格)梧桐”這里是音程九度大跳的演唱技巧。
教學過程:
1:播放《十送紅軍》,讓同學們依次進教室
2:導入:同學們前幾節課我們學習了《采茶舞曲》和《龍船調》,了解了長江以南,長江以北的音樂特點。下面我們再來聽聽這兩首歌曲,聽完以后請同學起來復習一下這兩首歌曲的特點分別是什么。(播放音樂)
學生回答:《采茶舞曲》:情緒歡快,旋律流暢清新,運用方言演唱,糅進了越劇的唱腔,富有濃郁的江南特色。《龍船調》:開頭帶有帶有明顯的山歌風味,明亮高亢,自由而暢達,造成一種遠距離打招呼的感覺,再加上半說半唱的形式,是歌曲風趣詼諧。
教師講解:很好,通過這兩首歌的學習,我們了解了長江以南、以北的音樂特點,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長江中下游地區-江西的民歌《十送紅軍》聽聽它和前面兩首歌有什么不同之處。
3:授新:
(1).聽、議(歌曲感受)完整欣賞歌曲一遍。
提問:歌曲反映什么場面?表達了什么情緒?為什么要一送再送,送了十遍?
(分組進行討論)
學生回答:紅軍要離開根據地,即將踏上長征路,在幾年的土地革命中早已和廣大群眾結下了魚水深情。老百姓們一送再送的場景,表達了對紅軍依依不舍的心情。
教師講解:非常好,看來同學們都認真聽了。在江西這片神奇的紅土地上,孕育了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共和國的搖籃——瑞金,軍旗升起的地方——南昌,中國工人運動的`源地——安源等,當然也孕育了豐富多彩的紅色民歌,今天我們所學習的《十送紅軍》就是其中一首紅色經典。那么同學們我們應該用怎樣的情緒去演唱呢?下面我們再來聽一聽。
進行第二次欣賞后分組討論。
學生回答:歌曲給人一種壓抑,難過的感覺。
教師講解:是啊,在情緒上難脫壓抑、沉重的印象。演唱者帶有抽噎的語氣,統觀全歌,其音樂情感是留念、企盼、祝福、深情等多種情緒融為一體的。
(2)學唱歌曲,現在我們帶著這種情感跟著伴奏小聲哼唱一遍。
(3)找出演唱中的難點:“樹樹里格梧桐”這里是九度音程關系,老師范唱,學生跟唱,突破難點。
(4)全曲有感情的演唱一遍。注意發聲狀態。
(5)分組進行比賽,要求一部分人演唱,一部分人分別扮演紅軍和老百姓。
4.讓學生起來總結長江中下游江西這個地方民歌的特點:涌現了大量的表達人民與紅軍戰士魚水深情的歌曲,歌曲真摯、樸實。
5.再次播放《十送紅軍》,在音樂聲中結束課程。
七:小結:
師:江西這片紅土地孕育了豐富的文化,孕育了多彩的民歌,更孕育了勤勞純樸的人民。今天,我們唱響了紅土地的歌曲,唱熱了我們的心扉。作為新時期的少年我們應繼承和發揚革命傳統,發揚紅軍長征精神,努力學習,建設祖國美好的明天!最后,讓我們唱著《十送紅軍》結束這節課。
《十送紅軍》的公開課教案 2
活動目標:
1、欣賞歌曲,理解歌曲內容,感知當年紅軍與瑞金的老百姓們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2、通過欣賞歌曲,激發幼兒對紅軍戰士的尊敬,讓幼兒懂得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啟發幼兒按照原歌詞的結構,創編新歌詞并演唱。
4、嘗試仿編歌詞,樂意說說歌曲意思。
活動準備:
紅軍帽、紅軍衣服,紅軍戰斗錄像、舞蹈《十送紅軍》、歌曲《十送紅軍》。
過程:
一、引入主題,激發情感。
1、出示紅軍當年用的帽子和衣服,問:你知道這是誰的帽子和衣服嗎?
2、紅軍是誰?(播放紅軍戰斗的錄像資料)問:他們在干什么?他們為什么要戰斗?你覺得他們是怎么樣的人?
3、教師小結:他們就是紅軍,在我們瑞金,以前就有很多紅軍戰士在這里生活和戰斗,為了保護老百姓的安全,很多紅軍戰士還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他們是非常偉大的人。
4、紅軍戰士為了老百姓,不顧自己的'生命,那老百姓們又會怎樣對待他們呢?(老百姓很感謝他們、熱愛他們,給他們做衣服、做鞋、送吃的。)
5、可是有一天,紅軍要走了,要離開我們進行長征,這時候,紅軍戰士的心情會怎樣?老百姓的心情會怎樣?(很難過,依依不舍)
二、欣賞舞蹈《十送紅軍》
1、播放錄像:舞蹈《十送紅軍》,小朋友看,這個舞蹈說的就是當年紅軍離開我們瑞金去長征時,老百姓去送他們的情景。
2、幼兒欣賞舞蹈。
3、提問:他們在干什么?他們之間怎么樣?為什么會這樣?
三、欣賞歌曲《十送紅軍》
1、剛才的舞蹈里有一首歌曲叫《十送紅軍》,小朋友知道唱的是什么嗎?
2、播放歌曲,幼兒傾聽。
(1)歌曲的名字叫什么?
(2)聽了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覺?
3、再次欣賞歌曲。
(1)歌曲里唱了什么?
(2)歌曲里說老百姓送紅軍一共送了幾次?為什么要送十次?
4、我們一起來唱唱這首歌。請幼兒隨音樂哼唱,感受歌曲旋律。
四、教育幼兒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1、小朋友,你們覺得過去的老百姓過著怎樣的日子?我們現在又過著怎樣的生活?
2、我們為什么會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要感謝誰?
3、我們有今天這樣幸福的生活,應該怎樣做?
4、長大后,我們應該為自己的家鄉做些什么?
總結:
今天我們小朋友都過著非常幸福的生活,我們現在應該努力學好本領,長大為我們的家鄉出力,把我們的家鄉建設得更美好。
《十送紅軍》的公開課教案 3
活動目標:
1、理解歌曲內容,熟悉歌曲旋律。
2、通過欣賞歌曲,感受并體驗歌曲中的革命情感。
活動準備:
教學掛圖、磁帶。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練聲練習:《山谷回音真好聽》、《大雨和小雨》、《精彩夏天》。
律動練習:《擠奶》、《織布》、《春天在哪里》。
二、通過談話,激發幼兒欣賞歌曲的興趣。
1、教師播放教學磁帶,引導幼兒傾聽歌曲。
教師:我們江西是革命老區,在這里有很多關于人民群眾和紅軍之間深厚情誼的歌曲。下面這首歌曲,就是其中一首,我們一起仔細聽聽。
2、教師: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說的是什么意思呢?
教師小結:原來這一首歌曲是寫得關于送紅軍的故事。
三、教師再次播放歌曲,幼兒一邊欣賞掛圖一邊傾聽歌曲,進一步理解
歌曲的內容。
1、教師:請你仔細再聽一遍歌曲,一邊聽一邊觀察書上的.畫面,說一說歌曲里唱了什么?說了一件什么事?
2、教師:你覺得這首歌曲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呢?你從什么地方感覺出來的?(鼓勵幼兒說出歌曲中涉及到各種景物和景物所表達的情感,如山上野鹿聲聲哀叫等)
3、教師:為什么大家會舍不得紅軍呢?聽了這首歌曲,你覺得紅軍是什么樣的人?
教師小結:在那個時候有壞人來破壞我們的生活,想要占領我們的家園,所以有許多人想要保護我們自己的家園,保衛我們的祖國,就組織了紅軍這個軍隊去趕走壞人,當紅軍很辛苦也很危險,但是他們特別的勇敢的與壞人作斗爭。所以剩下來沒有去當紅軍的小孩、老人等等,都對紅軍特別好,很關心他們,他們很偉大。
4、引導幼兒感受歌曲濃郁的江西地方特色。
教師:你覺得這首歌有什么樣的特點呢?
教師小結:這首歌曲中又許多“里格”、“介支個”的詞語,這些詞語我們把它稱為“襯詞”,這些詞語一聽就知道這是我們江西特色的歌曲。
四、結束部分。
復習《工農兵聯合起來》,結束本活動。
《十送紅軍》的公開課教案 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十送紅軍》的創作背景,掌握江西贛南民歌的風格特點(如方言襯詞“里格”“介支個”的運用)。
能用深情懷念的情緒演唱歌曲,準確區分歌曲中三種不同旋律結構(αbαbcα)。
過程與方法:
通過聽辨、對比、分析等形式,感受歌曲各段落旋律及音樂表現。
結合情景短劇編創,加深對軍民魚水情深的'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革命根據地人民對紅軍的深厚情感,傳承長征精神(艱苦樸素、堅韌頑強)。
激發對江西紅色歷史及民歌文化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用深情懷念的情緒演唱歌曲,準確表現第1、3、6段旋律。
難點:區分歌曲中三種不同旋律結構,理解歌詞情景交融的抒情手法。
三、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
播放《閃閃的紅星》片段,提問:“紅軍為何踏上長征路?百姓如何送別?”
引出課題:“今天,我們通過一首江西民歌《十送紅軍》,感受那段歷史。”
歌曲背景與結構分析
背景:1934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贛南百姓十里相送,歌曲由此誕生。
結構:旋律由主體α和兩個變體b、c構成,形成αbαbcα的復調結構。
歌詞特點:借景抒情(如“秋風細雨纏綿綿,山上野鹿聲聲哀”),方言襯詞增強地方特色。
學唱與情感體驗
分組設計“送別”“盼歸”等場景,結合歌曲旋律進行表演。
重點學唱第1、3、6段,教師示范,學生跟唱,注意“九度大跳音程”的準確性。
分析各段演唱形式(女聲獨唱、男聲齊唱、男女接唱)及情感遞進(留戀→期盼→祝福)。
初聽感受:完整播放歌曲,提問:“歌曲情緒如何?哪些段落讓你印象深刻?”
分段學唱:
情景短劇編創:
拓展與升華
江西民歌對比:欣賞《送郎當紅軍》《請茶歌》,總結江西民歌的共性(如敘事性強、情感真摯)。
長征精神討論:結合歌詞“血肉之情怎能忘”,討論長征精神對當代青少年的啟示。
四、教學反思
通過情景短劇與音樂分析結合,學生能更直觀地理解歌曲情感。
需加強方言襯詞的發音指導,確保歌曲地方特色準確傳達。
《十送紅軍》的公開課教案 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掌握《十送紅軍》的旋律特點,能用深情、懷念的情緒完整演唱。
了解江西紅色歷史(井岡山、瑞金、南昌等革命圣地)。
過程與方法:
通過多媒體展示、角色扮演,感受軍民魚水情。
結合歷史背景,分析歌曲中“留戀、期盼、祝福”的情感層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長征精神,培養愛國情懷。
激發對江西紅色文化的認同感。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歌曲情感,準確演唱旋律。
難點:將長征精神與當代青少年責任相結合。
三、教學過程
紅色文化導入
播放《長征》電視劇片段,提問:“紅軍長征起點在哪里?百姓如何送別?”
展示江西紅色地圖(井岡山、瑞金、南昌),引出課題:“江西,這片紅土地孕育了《十送紅軍》。”
歌曲深度解析
分組討論歌詞中的“借景抒情”(如“包谷本是紅軍種,撒下種子紅了天”)。
角色扮演:學生模擬百姓送別紅軍,用方言朗誦歌詞。
對比三種旋律結構(αbαbcα),通過鋼琴彈奏讓學生感受旋律變化。
重點分析第3段“雙雙里格拉著長繭的手”,體會情感升華。
旋律分析:
歌詞解讀:
學唱與實踐
分組設計“送別儀式”,結合歌曲旋律進行合唱、舞蹈或朗誦。
教師彈奏,學生用“lu”音哼唱旋律,逐步填詞。
糾正發音(如“介支個”的方言韻味)。
分步學唱:
創意表演:
紅色精神傳承
欣賞《江西是個好地方》,總結江西民歌的.多樣性。
提問:“長征精神對今天的我們有何啟示?”
結合歌詞“盼望早日傳捷報”,討論青少年如何踐行責任。
長征精神討論:
江西民歌拓展:
四、教學反思
通過角色扮演與多媒體結合,學生能更深入理解歌曲情感。
需加強歷史背景與歌曲情感的關聯,避免單純技巧訓練。
【《十送紅軍》的公開課教案】相關文章:
紅軍歌曲:十送紅軍的歌詞06-26
倔強的小紅軍的教案09-07
《媽媽,不要送傘來》公開課教案范文04-11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公開課教案)11-24
《紅軍長征》優秀導學教案09-29
紅軍的朗誦稿01-17
歌頌紅軍的詩詞05-18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公開課教案設計11-29
關于盼紅軍的音樂精品教案設計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