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絕句》原文及翻譯賞析匯總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收藏過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詩吧,古詩是古代詩歌的泛稱。那么什么樣的古詩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夏日絕句》原文及翻譯賞析,歡迎閱讀與收藏。
一、《夏日絕句》李清照
原文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譯文
活著就應該作人中豪杰,
死了也應作鬼中的英雄。
人們到現在還思念項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東。
注釋
①人杰:人中的豪杰。漢高祖曾稱贊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杰”。
②亦:也。
③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④項羽(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曾領導起義軍消滅秦軍主力,自立為西楚霸王。后被劉邦打得大敗,突圍至烏江(在今安徽和縣),因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而死。
⑤江東:項羽當初隨叔父項梁起兵的地方,即會稽郡“吳中起義”,秦會稽郡治所在吳縣(今蘇州)。
創作背景
北宋靖康二年(1127),腐敗的宋王朝在金兵的沉重打擊下瓦解,徽、欽二帝及趙氏親屬和大批臣民被擄北去。趙構帶著臣僚倉皇南逃,先逃到揚州,后渡江而至臨安(今浙江杭州),在金兵的追襲下,又先后逃往越州(州治在今浙江紹興)和明州(州治在今浙江寧波)。靖康之變后,李清照之夫趙明誠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里,城中爆發叛亂,趙明誠不思平叛,反而臨陣脫逃。南宋建炎三年(1129)三月,趙明誠罷守建康,與李清照“具舟上蕪湖,入姑孰,將卜居贛水上”(《金石錄后序》)。四、五月間舟過烏江時,李清照有感于項羽的悲壯,創作此詩。同時,也有暗諷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賞析
李清照的詩作傳世很少,也不甚為世所稱,這首五言絕句卻是一首名作,傳誦很廣。詩意明白爽朗,所用的項羽故事,也是人人所知的熟典。她的詞或輕柔婉麗,或纏綿悱惻,而詩則都是洗凈兒女氣的慷慨之音,和詞風大不相同。
詩的前兩句發調驚挺,擲地有聲。“人杰”出自《史記·高祖本紀》,指張良、蕭何和韓信等賢臣良將;“鬼雄”出自屈原《九歌·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高度凝練的詩句鮮明而響亮地唱出了李清照的人生價值觀:為國捐軀,生死何懼!自先秦以來,這種愛國主義精神一直是中華文化的主流,李清照的人生價值觀正是這種文化精神在個人身上的體現。但是如果把這兩句詩放置在女性文學的視野中,卻具有更為深刻的意義。戰爭對于女性而言,其殘酷之處在于她們無法像男性一樣投筆從戎,保家衛國,只能是鐵蹄下哀嘆呻吟的承受者。然而在李清照的筆下,她所顯現的自我形象卻并不是一個等待挽救的弱者。她雖然不能親臨沙場,但也從未置身事外,她關心著時局,為深受壓抑的抗金志士扼腕不平,又毫不掩飾對惜命逃跑的南宋君臣的輕蔑和憤怒。
詩的后兩句即借詠史而諷世。項羽兵敗,退至烏江,烏江亭長艤船相待,勸他暫避江東,重振旗鼓,項羽卻拒絕東渡,自認為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江邊。在楚漢相爭的過程中,項羽暴露了作為軍事領袖的諸多缺點,然而在其生命的最后關頭,卻顯示了一個英雄的凜然無畏。在李清照看來,他無愧“人杰”“鬼雄”之稱。而在當時金兵鐵蹄長驅南下,宋朝君臣望風而逃的大背景下,項羽之“不肯過江東”更具有鮮明的批判性。以當時的形勢而言,金兵是孤軍深入,黃河南北的許多州郡有的尚在宋人之手,有的雖已被占,但金兵數量不多,立足未穩;在金兵的進攻下,太行山一帶抗金的義軍蜂起,威脅著金兵的后方;如果趙構能蓄志抗金,中原事是大有可為的。但趙構一開始就沒有恢復國土保衛人民的愿望,帶著臣僚倉皇南逃,喘息剛定,就在臨安定都。舉出項羽的不肯東渡,正是對怯懦畏葸、只顧逃命茍安的南宋君臣的辛辣諷刺。而對于趙明誠臨危而遁的行為,一向光明磊落的李清照內心是有著諸多失望的,“人杰”“鬼雄”之語也當包含著對丈夫的勸誡和勉勵。
這是一首借古諷今、發抒悲憤的懷古詩,又是以詩歌形式寫出的時事評論。全詩在字面上只是對千年前的英雄抒發感慨,但對時事沉痛悲憤的譴責之情卻溢于言表。她正是在朝廷敗逃的情勢下被弄得家破人亡,更因此顛沛流離,嘗盡人間艱辛。面對時局,她不得不興起“汝為誤國賊,我作破家人”(呂本中《兵亂后雜詩》)的怨憤。這種怨憤也正是當時千萬蒙難人民共同的怨憤。因此,此詩不僅抒發了個人的悲憤,還是廣大百姓的心聲。這樣一首詩出自一位封建時代的女子之手是難能可貴的。
作者簡介
李清照(1084—約1151),自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李格非女,趙明誠妻。幼有才藻,為晁補之所稱賞。早年生活優裕,與明誠搜集書畫金石甚多。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卒,境遇孤苦。其詞清麗婉約,頗具情致。詩作留存不多。著作已佚,后人輯有《漱玉詞》。今人輯有《李清照集校注》。
二、《夏日絕句》楊萬里
不但春妍夏亦佳,隨緣花草是生涯。
鹿蔥解插纖長柄,金鳳仍開最小花。
古詩簡介
《夏日絕句》是宋朝詩人楊萬里所作的七言絕句。楊萬里的這首《夏日絕句》語言明白流暢,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翻譯/譯文
冬天帶著雪花漸漸遠去,春姑娘踏著冬的腳印悄然到來。
竹子先綠了,經過了冬雪的刷洗,變的更加翠綠,帶著竹葉的清香,帶著迷人的翠綠,帶著醉人的歌聲,愉快茁壯的成長。風帶著春的氣息飄了過來,竹林間露出了縫隙,咦?竹林間怎么有一點紅?原來這青翠欲滴的竹林間還有一棵桃花。花開得很旺盛,有粉的,也有白的。粉的似霞,白的似雪。有時還會引來幾只蜜蜂呢!江水早已融化,瞧,小鴨子們搖搖晃晃的走來了,一下子跳下江,在水里嬉戲、玩耍。河水暖暖地,跟著鴨子嘎嘎地鬧著,多快活呀。我情不自禁地往前走了一步,蔞蒿和蘆葦的幼芽攔住我,不滿地提醒我,不要忽視了他們的存在。是啊,怎么能忽視了他們的存在呢?他們可是春天忠誠的使者呀。漁民們從我身后經過,高興地談論著河豚。原來,河豚快要上市了。
春天是美人,冰肌玉膚是美麗的。春天是一碗美酒,輕嘗一口,便醉倒在東風里‥‥‥
賞析/鑒賞
楊萬里的這首《夏日絕句》語言明白流暢。開頭兩句說明春天與夏天的景物各有其佳妙之處,春天固然到處百花爭妍,夏天也是遍地花草芳香。后兩句描寫了兩種花,“鹿蔥”就是夏水仙,在盛夏時能開出淡紫紅色或淡粉色且有香氣的花朵;金鳳就是鳳仙花,也是在夏天開放,花形似蝴蝶,花色有紅、紫、黃等多種,有的品種同一株上能開數種顏色的花朵。這兩句寫景形象,對仗工整,通過兩種夏季比較有代表性的花草印證了前面的說法,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作者簡介
楊萬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號誠齋,自號誠齋野客。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鎮湴塘村)人。南宋文學家、官員,與陸游、尤袤、范成大并稱為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楊萬里早年多次拜他人為師。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舉進士,授贛州司戶參軍。歷任國子監博士、漳州知州、吏部員外郎、秘書監等。在朝廷中,楊萬里是主戰派人物。紹熙元年(1190年),借煥章閣學士,為金朝賀正旦使接伴使。后出為江東轉運副使、反對以鐵錢行于江南諸郡,改知贛州,不赴,乞辭官而歸,自此閑居鄉里。開禧二年(1206年)卒于家中,謚號文節。
楊萬里的詩自成一家,獨具風格,形成對后世影響頗大的誠齋體。學江西詩派,后學陳師道之五律、王安石之七絕,又學晚唐詩。代表作有《插秧歌》、《竹枝詞》、《小池》、《初入淮河四絕句》等。其詞清新自然,如其詩。賦有《浯溪賦》、《海魷賦》等。今存詩4200余首。
【《夏日絕句》原文及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夏日絕句原文翻譯賞析10-13
《夏日絕句》原文、翻譯及賞析08-18
《夏日絕句》的原文及翻譯賞析11-17
《夏日絕句》原文及翻譯賞析12-18
李清照《夏日絕句》原文翻譯及賞析07-25
李清照夏日絕句原文翻譯及賞析08-21
夏日絕句_李清照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14
《夏日絕句》李清照原文注釋翻譯賞析08-28
《夏日絕句》原文賞析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