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送友人入蜀》原文及翻譯賞析
《送友人入蜀》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以描繪蜀道山川的奇美而著稱的抒情詩。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送友人入蜀》原文及翻譯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送友人入蜀
李白〔唐代〕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譯文及注釋
譯文:聽說從這里去蜀國的道路,自古以來都崎嶇艱險不易通行。人在棧道上走時,山崖從人的臉旁突兀而起,云氣依傍著馬頭上升翻騰。花樹籠罩著從秦入蜀的棧道,春江碧水繞流蜀地的都城。你的進退升沉都已命中注定,用不著去詢問擅長卜卦的君平。
注釋:見說:唐代俗語,即“聽說”。蠶叢:蜀國的開國君王。蠶叢路:代稱入蜀的道路。崎嶇:道路不平狀。山從人面起:人在棧道上走時,緊靠峭壁,山崖好像從人的臉側突兀而起。云傍馬頭生:云氣依傍著馬頭而上升翻騰。芳樹:開著香花的樹木。秦棧:由秦(今陜西省)入蜀的棧道。春流:春江水漲,江水奔流。或指流經成都的郫江、流江。蜀城:指成都,也可泛指蜀中城市。升沉:進退升沉,即人在世間的遭遇和命運。君平:西漢嚴遵,字君平,隱居不仕,曾在成都以賣卜為生。
賞析
這是一首以描繪蜀道山川的奇美而著稱的抒情詩。此詩以寫實的筆觸,精練、準確地刻畫了蜀地雖然崎嶇難行,但具備別有洞天的景象,勸勉友人不必過多地擔心仕途沉浮,重要的是要熱愛生活。詩中既有勸導朋友不要沉溺于功名利祿中之意,又寄寓詩人在長安政治上受人排擠的深層感慨。全詩首聯平實,頷聯奇險,頸聯轉入舒緩,尾聯低沉,語言簡練樸實,分析鞭辟入里,筆力開闔頓挫,風格清新俊逸,后世譽為“五律正宗”。
全詩從送別和入蜀這兩方面落筆描述。首聯寫入蜀的道路,先從蜀道之難開始:“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臨別之際,李白親切地叮囑友人:聽說蜀道崎嶇險阻,路上處處是層巒疊嶂,不易通行。語調平緩自然,恍若兩個好友在娓娓而談,感情顯得誠摯而懇切。它和《蜀道難》以飽含強烈激情的感嘆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開始,寫法迥然不同,這里只是平靜地敘述,而且還是“見說”,顯得很委婉,渾然無跡。首聯入題,提出送別意。頷聯就“崎嶇不易行”的蜀道作進一步的具體描畫:“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
蜀道在崇山峻嶺上迂回盤繞,人在棧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來,從人的臉側重迭而起,云氣依傍著馬頭而升起翻騰,像是騰云駕霧一般。“起”、“生”兩個動詞用得極好,生動地表現了棧道的狹窄、險峻、高危,想象詭異,境界奇美,寫得氣韻飛動。
蜀道一方面顯得崢嶸險阻,另一方面也有優美動人的地方,瑰麗的風光就在秦棧上:“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此聯中的“籠”字是評家所稱道的“詩眼”,寫得生動、傳神,含意豐滿,表現了多方面的內容。
它包含的第一層意思是:山巖峭壁上突出的林木,枝葉婆娑,籠罩著棧道。這正是從遠處觀看到的景色。秦棧便是由秦(今陜西省)入蜀的棧道,在山巖間鑿石架木建成,路面狹隘,道旁不會長滿樹木。“籠”字準確地描畫了棧道林蔭是由山上樹木朝下覆蓋而成的特色。
第二層的意思是:與前面的“芳樹”相呼應,形象地表達了春林長得繁盛芳茂的景象。最后,“籠秦棧”與對句的“繞蜀城”,字凝語煉,恰好構成嚴密工整的對偶句。前者寫山上蜀道景致,后者寫山下春江環繞成都而奔流的美景。遠景與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襯,風光旖旎,有如一幅瑰瑋的蜀道山水畫。詩人以濃彩描繪蜀道勝景,這對入蜀的友人來說,無疑是一種撫慰與鼓舞。尾聯忽又翻出題旨:“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李白了解他的朋友是懷著追求功名富貴的目的入蜀,因而臨別贈言,便意味深長地告誡:個人的官爵地位,進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詢問善卜的君平呢!西漢嚴遵,字君平,隱居不仕,曾在成都賣卜為生。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轉地啟發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祿之中,可謂諄諄善誘,凝聚著深摯的情誼,而其中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尾聯寫得含蓄蘊藉,語短情長。
這首詩,風格清新俊逸。詩的中間兩聯對仗非常精工嚴整,而且,頷聯語意奇險,極言蜀道之難,頸聯忽描寫纖麗,又道風景可樂,筆力開闔頓挫,變化萬千。最后,以議論作結,實現主旨,更富有韻味。
此詩與《蜀道難》都是寫蜀地風光,但在寫法上有較大區別。其同者都是從“傳說”“見說”入題,著力虛擬夸說蜀道迷離神奇的色彩和點染烘托蜀道的艱險詭奇的氣氛,突出難和險,繼之按由秦入蜀的時空順序,繪聲繪色,窮形盡相地描繪了蜀道山水風光雄奇峻偉、高危驚險的獨有特點。然而,兩詩之異則迥然有別。
《蜀道難》充滿想象與夸張,而《送友人入蜀》則比較寫實。《蜀道難》著意于“難”,寓情于“憂”,詩突然“以嗟嘆起,嗟嘆結”,中間再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復呼再嘆,呼前應后,將蜀道開辟之極苦,蜀道行路之極難,蜀地留居之極險,渾成為一,全詩起結開合,縱橫起伏,既有雄渾之勢,又有飄逸之神。《送友人入蜀》著眼于“送別”,歸結于“入蜀”,從詩旨上講,不宜夸說渲染蜀道之險難,從五言律詩體裁講,更毋庸備述蜀道難行的苦況。首聯平靜點出蜀道“崎嶇不易行”的題旨,頷聯則化虛說為“實感”,緊承“崎嶇”二字。“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盡顯蜀道的狹窄、險峻、高危、詭異,頸聯“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則靈筆一轉,由險峻奇詭而優美瑰麗,清麗明暢。尾聯則以曠達順適之情,勸慰友人隨緣應機。全詩起承轉合皆緊貼詩題,敘事狀物,寫景寄情,一脈相連。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創作背景
這首詩送友人入蜀之處在秦地,當為唐玄宗天寶二年(743)李白在長安送友人入蜀時所作,詩人當時受到朝廷權貴的排擠。
作者生平
李白是我國歷史上繼屈原之后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在他去世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李白故里成了與其有關的地方力爭的焦點。本報3月26日刊登著名文學評論家雷達《李白“故里”在甘肅秦安》一文之后,許多專家、學者紛紛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祖籍成紀
李白究竟是什么地方人?李白的族叔李陽冰《草堂集序》曰:“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人,涼武昭王暠九世孫。”魏顥在《李翰林集序》中說:“白本隴西,乃放形,因家于綿。 ”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并序》曰:“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隴西成紀人。”《新唐書》卷二○二《藝文中·李白傳》曰:“李白,字太白,興圣皇帝九世孫。”這一記載顯然是綜合李陽冰、魏顥和范傳正等人的記載而成文的。有關李白早年的事跡,李陽冰與范傳正的記載是最為可信的,因為李陽冰為李白的《草堂集》作序,是應李白的請求而作的。有關李氏的經歷,應當出自李白的口述。范傳正于憲宗元和年間至當涂訪問李白遺跡,見到李白之子伯禽所保存的記載李家世系的手疏,在這一問題上,李、范二人的記載又是一致的,因此我們應當相信二人的記載。而且,李白本人在其詩文中也多次申明自己是隴西人,在《贈張相鎬二首》之二中說:“本家隴西人,先為漢邊將,功略蓋天地,名飛青云上。”因為李廣的后裔有一支是居于隴西成紀,后為唐代著名郡望中的隴西李氏。李唐王室也自稱系出隴西李氏,則說明李白與唐王室有同宗的關系。
據史籍記載,北魏在全國定四海望族時,漢李廣十八世孫、涼武昭王李暠之孫李寶家庭被定為首冠,足見成紀李氏后裔在南北朝時期已經極其著盛。歷史上所說的隴西李氏,就是指李廣的后裔,以成紀為本貫、以隴西為郡望的李氏,所以,成紀李氏的后裔和稱為“隴西李氏”的后裔所指是相同的。
隴西李氏所宗其族的最早代表人物是李廣,因為李廣是隴西成紀人,天水人為其修建了衣冠冢。天水西關李家巷曾立有“漢飛將軍李廣故里”牌坊,并稱此巷為“飛將巷”。這亦有力地證明了李白故里在今甘肅天水,即天水市所管轄秦安的事實。
生于碎葉
李白一家何以移居西域,范傳正說是“隋末多難,一房被竄于碎葉”,《新唐書》本傳上說“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李陽冰《草堂集序》則說“中葉非罪,謫居條支,易姓與名。然自窮蟬至舜,五世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嘆焉。”這與范《碑》上的說法一致。
碎葉在今吉爾吉斯共和國境內,按武則天于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曾敕兩京諸州各置大云寺一區,藏《大云經》。其時她正準備代唐自立為周,《大云經》內有女主受命的內容,故有各地建寺的命令。今知碎葉亦有大云寺,其地且已發掘出兩座佛寺的遺跡,及安西副都護杜懷寶造像題名,說明李白的祖輩在此生活時,直到李白降生,碎葉一直屬于唐王朝的疆域。
李白生于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的長安元年,即公元701年。李白《為宋中丞自薦表》云:“臣伏見前翰林供奉李白,年五十有七。”此表作于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以此上推,可知李白應當生于武后大足元年,即長安元年(公元701年),此時下距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有4年之久,說明李白在其父從西域攜至蜀中時,年已及5歲。這就是說,李白應當生于西域碎葉。碎葉是李白出生地,當然是李白的第二故鄉。
長于江油
李白的六世祖于隋末西徙碎葉,到了他的父親時,于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帶著5歲的李白至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居住。現在的江油市內有太白公園,距市區5公里的青蓮鎮有李白故居。李白少長于江油,江油自然該是李白的又一個故鄉了,但李白故居原名“隴西院”,不稱李白故居。
昌隆地廣人稀,離成都雖不遠,但交通不便,李白一家徙居此地,生活應當很穩定。李白一家是同族中人一起遷徙此地的,這由李白排行十二的情況可以得知,說明堂房兄弟不少。
李白祖籍天水秦安,過天水時是將近5歲之孩童。在天水倒是流傳有一首李白的《南山寺》詩,詩曰:“自此風塵遠,山高月夜寒。東泉澄沏底,西塔頂連天。佛座燈常燦,禪房香半燃。老僧三五眾,古柏幾千年。”這是一首詠天水南郭寺的詩,詩中之景完全符合實際,但詩的格調與李白詩相差甚遠,有人認為是后人偽作,似有道理。研究再三后,我突然發現,假如這首詩就是李白5歲時過秦州所作,豈不相匹?以李白神童之才,5歲作此詩當是能夠的,而詩的表述也像一個孩子的口氣。
酒隱安陸
李白在蜀地生活了20年左右,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在他24歲時,便離開四川。李白自三峽東下,至江南,又北上揚州,再到金陵,南下游歷了浙江一帶,最后從江南回到楚地時,錢財已經蕩盡。他決定在安州安陸郡(今屬湖北)的壽山隱居。
安州安陸郡屬淮南道,郡治在今湖北安陸縣,其地在武漢市之北偏西。李白在壽山隱居了一段時間后,就入贅曾在高宗時拜相的許圉師之府為婿。
李白在安陸時期的生活并不愜意,自己也說“酒隱安陸,蹉跎十年”。大約在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前后,即經南陽向長安進發,去謀求發展。
別室兗州
開元后期,李白與孔巢父、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等隱于徂徠山,時稱“竹溪六逸”。徂徠在兗州,即今山東兗州市。這時,許夫人大概已經去世,為李白留下了一子一女,子曰伯禽,小名明月奴,女名平陽。于是李白帶著兩個孩子移家東魯。魏顥在敘及李白家室時,曰:“白始娶于許”,“又合于劉。劉訣,次合于魯一婦人,生子曰頗黎,終娶于宋(宗)”。這里的“娶”“合”含義有別,許、宗是正式成婚的關系,所以稱“娶”,而劉氏與魯一婦人是同居關系,所以叫“合”。魯婦為李白生下了另一個兒子頗黎,李白別室于東魯是不爭的事實。上世紀80年代在兗州市沙丘河中曾發掘出一塊石碑,上邊清楚地記載了李白在兗州的行跡。
逝于當涂
唐代宗李豫寶應元年,即公元762年,李白因受永王李璘事件的牽連,雖然在流放夜郎途中遇赦,但其時已日暮途窮,只得前往當涂依族叔李陽冰,無奈病情加劇,遂將詩文草稿交付于李陽冰,囑其代為整理。李陽冰編為《草堂集》,在序中介紹了李白的生平與成就。現在的安徽當涂縣青山有李白塋墓。
成就
李白詩中的山河頌歌,是同慷慨激昂的壯闊胸懷、豪放浪漫的奇想交織合一的。落筆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就是杜甫對李白詩的精確評價。李白不僅善于學習和繼承優秀的傳統,更善于大膽的創新。他根據時代的發展和需要,創新格調、創新手法,也創新了語言。他的浪漫主義詩篇足以驚風雨、泣鬼神,不愧為詩歌史上的藝術瑰寶。
李白的山水詩善于展開神奇想象的翅膀,刻畫磊落不羈的自我形象,在山水詩中自樹一幟。他向來不拘泥于山水形貌的細描實寫。不在乎敘述觀賞山水時悠然自在的閑情,更不受山水境界的制約,而是憑著自己的審美理想,懷著熾熱的感情,塑造前人詩中罕見的極富個性神采的非凡形象。他隨意寫景,隨意抒情,馳騁萬里、縱橫捭闔。唯其如此,更能表現山河一統的帝國氣概,更能透徹表達懷才不遇的一代知識分子心靈的憤懣。李白突破了傳統的表現手法,在山水詩中刻畫敢于同命運之伸較量,不甘屈服的形象,在奮力拼搏中,蒼莽的群山,奔騰的江海,都成為他的知音,成為他的依靠,成為他的力量和勇氣的源泉。李白有意把山水神奇化、人格化,不這樣不足以顯示祖國壯美山河的氣勢,不這樣不足以刻畫頂天立地的人格和剛正不阿的坦蕩胸懷。請看《登太白峰》:
西上太白峰,夕陽窮登攀。
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
愿乘泠風去,直出浮云間。
舉手可迎月,前行若無山。
一別武功去,何時更復還?
詩人對太白峰的描繪,不重形貌,不重記游,而是選取夕陽晚照,從奮攀峰巔這最后一段下筆的。一個窮字,寫出了登山至此已筋疲力盡卻毫不懈怠的情狀。詩人賦予太白峰以神人的靈性和威力,唯太白峰與詩人相知,唯太白峰理解他的困境與追求,為他打開通向自由的天關。詩人想象自己乘著泠風,沖出浮云,遨游太空,獲得自由的情景。雄偉高絕的太白峰,同掙扎于困境而不屈的詩人結成了摯友。經過奇思遐想,為大自然增添了性靈的彩色,使它成為正義和力量的化身,可以對它暢抒理想的激情,獲得精神的寄托。李白運用這種化實為虛、借虛寫實的寫意手法,突出了情愫高潔、立志登高的自我形象。同時,太白峰那高峻幽邃的景象,讀者亦自可心領神會了。
李白天才橫溢的奇思妙想,使廣闊無垠的宇宙充滿生命力。他熱衷表現磅礴飛動的山水之美,像《夢游天姥吟留別》、《西岳云臺歌送丹丘子》、《鳴皋歌送岑征君》等名篇,就是李白創新意境、創新手法的代表作。與李白同時享有盛名的王維,同樣與山水相知,但他著重表現的是山水的畫意、神韻和清幽閑靜的意境,從中透露出孤寂自適的心情。可以說,李白的詩以氣勢取勝,王維的詩以技巧取勝。他們以不同的追求,取得各自的成就,從不同角度豐富和增強了山水詩的寫意特征和藝術魅力。
李白喜愛樂府歌行體裁,因為樂府歌行不拘平仄,句式自由,富于節奏感的特點,更適宜于他的個性創作。李白擺脫樂府舊題的陳套,自由地表現巍峨的山岳、奔騰的江河、胸中的激情、心底的狂瀾。他以呼風喚雨、移山倒海的宏肆氣魄,作為樂府歌行的創作靈魂,寫出了《蜀道難》、《行路難》、《將進酒》、《梁甫吟》等古樸鏗鏘而又內涵博大的古題樂府,為這種古老的詩歌形式,注入了新時代的色彩和生命力。例如他所寫的《北上行》就是對曹操寫的《苦寒行》從形式到內容的擴大與創新。不僅題目有所改變,而且內容從寫征戍跋涉之苦,變為因見太行而思及北方領土被安史之亂的烽火造成的災難。這是熔山水與時事于一爐的開先,后來杜甫由秦入蜀,途中寫了許多這類的山水詩。
《鳴皋歌送岑征君》屬于自立新題的歌行,詩人當時身居梁園,卻神思遠去,想象友人在旅途中經歷冰封雪阻、霜崖洪河的險情以及鳴皋山中萬壑幽深,素月相對的雅境,并通過一連串的比喻,表達了自己決不與權奸為伍的耿耿忠懷。
清人王世禎云:唐三百年以絕句擅場,即唐三百年之樂府也。李白是新體樂府的圣手,他寫了大量絕句式的樂府山水詩,如《夜下征虜亭》、《望天門山》等,這些僅僅四句的小詩,在李白手中,竟成了一幅幅意境不凡的圖畫,又是一首首優美無比的抒情詩。總之,李白的樂府歌行,不論長篇短制,不論古題新題,都是詩人創造性勞動的結晶,它們帶著各自的特色,進入唐代詩壇的百花園中,煥發著誘人的藝術光彩。
李白山水詩的語言是完全個性化的。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笑傲凌滄州(《江上吟》)天賦其才,興到詩來,自然而不加雕琢,這是李白山水詩的獨到之處。當然,他的語言風格也是多樣化的,時而瑰麗夸張,時而清麗自然。西岳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榮光休氣紛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巨靈咆哮擘兩山,洪波噴箭射東海。三峰卻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開。白帝金精運元氣,石作蓮花云作臺。
這里詩人用瑰麗夸張的語言,熱情詠贊黃河、西岳的神威。古來寫河岳的詩很多,但在語言的氣勢上,很少能與李白匹比。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李白高遠豪放的胸懷,因為在李白的心目中,五岳是神州大地的神圣標志,黃河長江是中華民族豪邁奮進的象征,非如此不足以顯示其萬千氣象,不足以令人肅然起敬。李白寫不同風格的山水,就用不同風格的語言。他有許多著名的山水絕句,就是用清新流暢的語言寫成的,如:洞庭西望楚江分,水盡南天不見云。日落長沙秋色遠,不知何處吊湘君。(《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洞庭湖五首》)這類詩所以能如實繪出秀麗山川的本色,正是得力于詩人清麗自然的語言。李白珍視語言的天然之美,反對過于雕飾的綺麗之風。他重視漢魏樂府的剛健古樸,也吸收六朝樂府的清新流麗,并融化到自己的天賦個性中去,形成自己獨具一格的語言藝術。
【《送友人入蜀》原文及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送友人入蜀_李白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08
送友人入蜀原文及賞析08-12
《送友人入蜀》翻譯賞析08-06
《入蜀記》原文及翻譯賞析12-21
李白《送友人入蜀》全詩翻譯賞析07-08
李白《送友人入蜀》詩詞賞析03-21
《送友人》原文、翻譯及賞析11-14
《送友人》原文翻譯及賞析03-04
送友人原文,翻譯,賞析11-02
送友人原文翻譯及賞析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