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之驢》原文及翻譯賞析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黔之驢》原文、翻譯及賞析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聽說過或者使用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準確地來說應該叫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其實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黔之驢》原文、翻譯及賞析,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黔之驢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后,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噫!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譯文
黔地(這里的黔不指貴州)這個地方本來沒有驢,有一個喜歡多事的人用船運來(一頭驢)進入這個地方。運到后卻沒有什么用處,就把它放置在山腳下。老虎看到它是個龐然大物,把它作為神(來對待),躲藏在樹林里偷偷看它。(老虎)漸漸小心地出來接近它,不知道它是什么東西。
有一天,驢叫了一聲,老虎十分害怕,遠遠地逃走,認為(驢)要咬自己,非常害怕。但是(老虎)來來回回地觀察它,覺得它并沒有什么特殊的本領。(老虎)漸漸地熟悉了驢的叫聲,又前前后后地靠近它,但始終不與它搏斗。(老虎)漸漸地靠近驢子,態度更加親切而不莊重,碰倚靠撞冒犯它。驢非常生氣,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很高興,盤算這件事說:“驢的技藝僅僅只是這樣罷了!”于是跳起來大吼了一聲,咬斷了驢的喉嚨,吃光了它的肉,才離開。
唉!外形龐大好像有德行,聲音洪亮好像有能耐,(老虎)當初(如果說)看不出驢的本領,老虎即使兇猛,(但)多疑、畏懼,終究不敢獵取驢子。如今像這樣的下場,可悲啊!
注釋
1.好事者:喜歡多事的人。
2.船載以入:用船載運(驢)進黔。船,這里指用船的意思。以,連詞,相當于“而”,表修飾。
3.至:到。
4.則:表轉折,卻。
5.之:代詞,代驢。
6.龐然大物:(虎覺得驢是)巨大的動物。龐然,巨大的樣子。然,......的樣子。
7.以為:把……當作。
8.蔽:躲避,躲藏。
9.窺:偷看。
10.稍:逐漸地,漸漸地。
11.近:形容詞作動詞,靠近。
12.慭慭(yìnyìn)然:小心謹慎的樣子。
13.莫相知:不知道它是什么東西。相:一方對另一方,偏指另一方。
14.他日:之后的一天。
15.大駭:非常害怕。大:很,非常。駭,害怕。
16.遠遁:跑得遠遠的。遁:跑,逃跑。
17.以為:認為
18.且:將要。噬:咬。
19.甚:很,非常。
20.恐:害怕。
21.然:表轉折,然而,但是。
22.視:觀察。
23.覺無異能:(虎)覺得(驢)沒有特別的本領。異:特別的,與眾不同的。能:本領,能力。
24.者:語氣詞,文中表示揣度語氣,似的。
25.益:漸漸地。
26.習:熟悉。
27.終:始終。
28.搏:搏擊,搏斗。
29.稍:漸漸地。
30.近:靠近。
31.益:更加。
32.狎:態度親近而不莊重。
33.蕩倚沖冒:形容虎對驢輕侮戲弄的樣子。蕩,碰撞。倚,倚靠。沖,沖撞。冒,冒犯。
34.不勝(shēng)怒:非常憤怒。
35.蹄:名詞作動詞,踢。
36.因:因此。
37.計之:盤算這件事。計,盤算。
38.技止此耳:(驢)的本領只不過這樣罷了。技,本領。止,同“只”,只不過,僅僅。此,這樣。耳,罷了。
39.因:于是,就。
40.跳踉(tiàoliáng):跳躍。
41.(hǎn):吼叫。
42.盡:(吃)完。
43.乃:才。
鑒賞
《黔之驢》是我國一篇著名的古典寓言。開頭是這樣寫的:“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
作者首先從故事發生的地區環境寫起。“黔”,是唐代當時一個行政區的名稱,又叫黔中道,包括今天湖南西部、四川東南部、湖北西南部和貴州北部一帶。這一帶有什么特點呢?“無驢”,從來沒有過驢子。這一特點很重要,因為如果沒有這一特點,就不會出現后面老虎被驢一時迷惑的情節,因此也就不會發生后面這樣的故事。“有好事者船載以入”,有一個沒事找事的人用船運去了一頭驢。這一句緊緊承接著“黔無驢”三個字而來,交代了寓言中的主要角色驢的來歷——原來它是一個外來戶。“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運到以后,派不上什么用場,就把它放養到山腳下。這兩句不僅解釋了為什么說運驢的人是一個“好事者”,而且也很巧妙地把這個“好事者”一筆撇開——因為他同后面的情節沒有關系——從而為下文集中描寫寓言中的主要角色準備了方便條件。
隨著驢被“放山下”,到了一個具體的地方,寓言中的另一角色虎的出場就很自然了:
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
這一段主要寫虎見到驢以后的心理狀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老虎看到這個又高又大的家伙,以為是什么神物。這是虎對驢的最初印象和認識。由于寓言一開頭就交代了“黔無驢”,誰也沒有見過,因此老虎少見多怪,產生這樣的錯覺是很自然的。于是,“蔽林間窺之”,它就躲藏到樹林里,偷偷地盯著驢子。這里,一個“蔽”字,充分寫出了老虎在“以為神”的認識基礎上所產生的害怕心理;而一個“窺”字,又說明了作為獸中之王的老虎雖怕但并不甘心、亟想摸清對方底細的心理活動,從而孕育了后面情節的必然發展。“稍出近之”,后來老虎又慢慢走出來向驢靠近些。這是對老虎并不甘心、打算摸底的心理的進一步揭示。“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兩句,不僅寫出了老虎行動的連續和發展——由迅速離開驢子的“蔽”,到立定腳跟的“窺”,再到走出樹林、走向驢子的“近”——而且初步地揭示了老虎一心要認識這個“龐然大物”的決心。不過這里的“近”,并不是說同驢已經靠得很近了,只是指略微縮短了一點同驢的距離罷了;因為這時老虎對驢還是“慭慭然莫相知”,小心謹慎,不知道它是個什么怪物。“慭慭然”,謹慎害怕的樣子。由于“莫相知”,自然“慭慭然”;而由于“慭慭然”,當然也就只能“稍出近之”了。這里“莫相知”三字,既有承上的作用,說明老虎產生“慭慭然”不安心理和采取“稍出近之”謹慎行動的原因;又有啟下的作用,交代了后面情節演進的根據。“他日”,有一天。這是寄全于一的筆法,說明老虎為了改變自己“莫相知”的狀況,對驢觀察已經不止一天了。由此也可見其決心。然而認識并未取得進展,仍然停留在“以為神”的階段。所以“驢一鳴”,驢子吼叫一聲,“虎大駭,遠遁”,老虎大吃一驚,逃得遠遠的。為什么要“遠遁”呢?“以為且噬己也”,因為老虎認為驢子要吃掉自己,所以“甚恐”,非常恐懼。“以為且噬己也”,點明了“甚恐”的實質;而“甚恐”,又為老虎后來識破驢子的真面目得出“不過如此”的結論進行了鋪墊。
這一節寫老虎的心理活動雖然只是一個“怕”字,但時起時伏,非常生動。“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畏懼之心突然而起;“蔽林間”,可見害怕得還很厲害,縱是獸中之王,也不敢露面;“窺之”,雖害怕得很,但驚魂初定;“稍出近之”,說明畏懼心理已經明顯減少,盡管仍然小心翼翼;“驢一鳴,虎大駭,遠遁”,“甚恐”,畏懼之心又一下子達到了高潮。而所有這些變化又無不圍繞著“以為神”的思想認識。
然而老虎“遠遁”,會不會一走了之呢?如果這樣,情節又將如何發展呢?我們不用擔心,因為從虎一開始所表現出來的雖怕驢但并不甘心的心理活動來看,它是不會一走了之的。事實正是這樣,虎不但沒有逃之夭夭,而且很快就看穿了驢子的假象;不僅逐漸消除了畏驢之心,甚至慢慢產生了吃驢之意:
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后,終不敢搏。
這一節主要寫虎對驢認識的深入。“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然而通過來回觀察,覺得驢并沒有什么特殊的本領。這是虎對驢“神”的形象懷疑的開始。這里的一個“然”字,非常有力,具有特殊的作用,不僅是語氣的轉折,而且也是虎由怕驢到逐漸認清驢的本質并最后把驢吃掉的整個情節的轉折。“往來”,說明老虎的觀察是多么細心和頻繁。因而“覺無異能者”,并進而“益習其聲”,對驢的吼叫聲也逐漸習慣了。心理上的這一變化,必然導致行動上的更加大膽,于是,“又近出前后”,進一步到驢子的身前身后轉來轉去。注意,這里的“近”,比“稍出近之”的“近”,又進了一步,是逼近的意思,充分反映了老虎“覺無異能者”的心理。那么,既然認為驢子沒有什么了不起,又為什么“終不敢搏”,始終不敢撲上去抓取它呢?這是因為老虎對驢的底細尚未徹底摸清的緣故。——雖然“覺無異能者”,但驢子的“無異能”,只不過是自己的主觀感覺罷了,實際情況如何,誰又知道!一個“終”字,把老虎慎重對敵、不敢貿然行事的思想揭示得淋漓盡致;而一個“搏”字,又把老虎圍繞驢子煞費苦心的全部目的披露無遺,從而為后面的吃驢情節作了伏筆。
這一節寫虎“覺無異能者”的心理活動,盡管歸結為“終不敢搏”,仍有怕的意味,但與開始的怕不僅有著程度上的不同,而且有著性質上的區別:以前的怕,是擔心自己被對手吃掉的恐懼;怕,只不過是擔心自己不能順利吃掉對方的顧慮而已。所以,“終不敢搏”,既說明了老虎對驢的認識由“以為神”到“覺無異能者”的巨大進步,同時也說明了它對驢的徹底認識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入。
那么后來,虎是怎樣取得了對驢的徹底認識并終于消除了顧慮的呢?
稍近益狎,蕩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
這一節寫虎對驢認識的最后完成。為了徹底摸清驢的底細,改變自己“終不敢搏”的心理,虎進行了一系列的試探活動。首先,“稍近”,慢慢靠攏驢子。注意,這里的“近”,比“近出前后”的“近”,又進了一步,說明虎已經非常貼近驢子了。“稍近”之后,“益狎”,越來越輕佻起來——這是對驢進行戲弄;進而又“蕩倚沖冒”,搖搖它,靠著它,撞擊它,甚至扒著它的脊背(“冒”,古代同衣帽的“帽”,覆蓋的意思)——這是對驢進行挑逗。這里,我們不僅看到了虎一系列的挑釁性的行動,而且通過它得寸進尺、逐步發展的行動,還可以察知它大膽而謹慎、既藐視對方又重視敵手的思想。由“近出前后”的觀察到“稍近”的試探,已經大膽了,但這畢竟只是距離的逼近;見對方沒有反應,才進而由“稍近”的試探到“益狎”的戲弄,但這畢竟只是態度上的不恭;見對方仍然沒有反應,最后才由態度上的“益狎”到動作上的“蕩倚沖冒”。看到虎越來越無理和放肆,“驢不勝怒,蹄之”,驢再也壓抑不住憤怒了,就踢了虎。這一下驢在虎的面前終于暴露了自己的全部秘密。所以,“虎因喜”,老虎因而非常高興。顯然,它是在為自己終于摸清了對手的老底——最大能耐不過一“蹄”而已——而在竊竊自喜。然而盡管如此,虎在下最后結論之前,還得要“計之”,在心里掂掇掂掇。掂掇什么呢?是不是對方還有更厲害的招兒沒有使出來呢?想了想,不可能;因為自己對它“蕩倚沖冒”,已經使它到了“不勝怒”的程度了,盛怒之下,不顧一切,哪里還能保留一手呢?一個“計”字,又一次有力地說明了虎對陌生之敵的格外重視。經過審慎地“計之”以后,才“曰:‘技止此耳’”,說:它的本領也不過這么一點點罷了。
到這里,虎已經把驢的本質徹底揭穿了。隨著它對驢的認識的最后完成,“終不敢搏”的心理自然也就不復存在了:因跳踉大闞,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于是虎大吼一聲,騰空撲去,咬斷了驢的喉嚨,吃光了它的肉,心滿意足而去。這一小節寫驢終于葬身虎腹的下場,盡管情節非常簡單,只有“吃驢”兩字,但作者寫起來并沒有簡單化。吃驢之前,先寫虎“跳踉大”,大發威風,用足令百獸魂飛魄散的一吼一縱震攝住對方,讓它乖乖就范;吃驢時,也不是一下子就“盡其肉”,而是先“斷其喉”,擊其要害,使其斃命,然后大嚼大吃,一啖而光。這樣描寫,既生動而具體,又說明了慎重對敵的老虎是多么機警和精明。
以上,是寓言的故事情節。介紹到這里,你有什么感想呢?你是否覺得黔驢可悲呢?然而它又可悲在什么地方呢?人們從這里應該獲得什么教訓呢?這些問題,也許你還未來得及考慮。那么,我們還是先來看看作者的議論和感嘆吧:噫!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這一節正面寫作者對這一事件的看法。“噫!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唉!形體龐大好像很有風度和德性,聲音洪亮好像很有本事和能耐。這里,言外之意是說,形雖龐而無德,聲雖宏而無能,徒有其表,名不副實,這是第一可悲之處。“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當初如果不拿出那么一點可憐的本領,虎雖然兇猛,但因疑慮、畏懼,始終不敢吃掉它。這里,言外之意是說,驢既不知自己無能,更不知敵手強大,輕舉妄動,終于落了個被“斷喉”“盡肉”的下場,這是第二可悲之處。以上,作者用言外之意的議論指出黔驢的可悲,雖然辛辣但還比較委婉;篇末用感嘆指出它的可悲,就直截了當了:“今若是焉,悲夫!”如今是這樣,真可悲!顯然,“今若是焉”,正是指前面言外之意的兩層議論,既包括“類有德”而沒有德、“類有能”而沒有能的意思,更包括“今出其技”、自取滅亡的意思。所以,作者發出“悲夫”的深沉長嘆。
這篇寓言的題目叫“黔之驢”,然而通篇寫驢的筆墨卻很少,只有“龐然大物”“一鳴”“不勝怒,蹄之”等十多個字;相反,寫虎的筆墨卻非常之多,從開始的畏驢,到中間的察驢,再到最后的吃驢都寫了。既有不斷發展的行動的生動描寫,更有不斷變化的心理的細致刻畫。因此,也許有的人要問:這是否有點“文不對題”呢?既然重點寫虎,為什么不命題叫“黔之虎”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弄清這篇寓言的主題是什么,作者創作這篇寓言的意圖是什么。我們知道,《黔之驢》是柳宗元在“永貞革新”失敗后,他因參加這一進步改革而被貶作永州司馬時寫的《三戒》中的一篇。所謂“三戒”,就是應該引起世人警戒的三件事。《黔之驢》就是以黔驢的可悲下場,警戒那些“不知推己之本”、毫無自知之明而必將自招禍患的人。聯系作者的政治遭遇,諷刺當時無德無能而官高位顯、仗勢欺人而外強中干的統治集團中的某些上層人物,指出他們必然覆滅的下場,也就不能不是他的寫作動機了。這一點,從寓言末尾作者的議論、感嘆和《三戒》文前的小序當中都可以得到說明。顯然,要想表現這樣的主題思想,關鍵在于充分揭示黔驢的可悲下場;而黔驢覆滅的可信與否,關鍵又在于是否能夠把虎寫活。——這,也許就是作者為什么命題為“驢”而著意寫虎的原因了。當然,如果把主題理解為對于任何事物,不應被表面現象迷惑,只要弄清其本質,認真對付,就一定能戰而勝之,那么寓言自然就“文不對題”而應易之為“虎”了。應該說,這樣理解,也未嘗不可。但是必須明白,這是對寓言本意的引申和發揮,不是原作的本來意思。
然而,盡管用于驢的筆墨甚少,但是驢的形象依然極其鮮明。這當然一方面是由于借助虎的形象的有力襯托。因為虎的一切心理和行動都是圍繞驢而產生和展開的,所以明寫了虎的深謀諳練、謹慎精明,也就暗寫了驢的麻木不仁、愚不可及,這樣,驢的形象便在不寫之中被寫出來了。另一方面,這是由于描寫驢的筆墨雖少卻精、以寡勝多的緣故。“龐然大物”一語,由于作者沒有把它處理成自己筆下的客觀描寫,而是作為老虎心目中的主觀反映,這就很富諷刺意味,不僅明寫了驢的外在形體,而且暗示了它的內在無能。“不勝怒,蹄之”五字,通過對驢的心理和行動的極其簡略的交代,就把它在別人暗算面前的麻木和乖乖進入圈套的愚蠢揭示無遺。如果說在虎“蕩倚沖冒”的時候,作者只用“蹄之”兩字就寫出了驢的愚蠢上當;那么,在虎“慭慭然,莫相知”的時候,作者只用“一鳴”兩字就似乎寫出了驢的虛榮和賣弄了。因為當時虎對驢并無任何妨害,所以驢讓虎“大駭”“遠遁”“甚恐”的“一鳴”之舉,不是自我炫耀、借以嚇人又是什么呢?人們都把驢作為愚蠢的代名詞,看來同它在這篇寓言里的鮮明形象是不無關系的。
總之,柳宗元的《黔之驢》這篇寓言,筆法老到,造詣精深;既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又塑造了生動的形象;不僅給人們以思想上的啟示和教育,而且給人們以藝術上的享受和滿足,難怪它千古傳誦成為我國文苑里一朵永不凋謝的奇花。
柳宗元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漢族,唐代河東郡(今山西運城永濟)人,世稱“柳河東”“河東先生”。著名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并稱為“韓柳”。與劉禹錫并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并稱“王孟韋柳”。與唐代的韓愈、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并稱為“唐宋八大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二。
柳宗元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詩。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游記寫景狀物,多所寄托,有《柳宗元集》傳世,代表作《溪居》、《江雪》、《漁翁》。
柳宗元是一個政治革新的人,推崇“古文”運動。柳宗元的哲學論著中,對漢代大儒董仲舒鼓吹的“夏商周三代受命之符”的符命說持否定態度。他反對天諸說,批判神學,強調人事,用“人”來代替“神”。柳宗元把對神學的批判變成對政治的批判,用唯物主義觀點解說“天人之際”即天和人的關系,對唯心主義天命論進行批判。他的哲學思想,是同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自然科學所達到的水平相適應的。他把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無神論思想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是中唐時代杰出的思想家。
柳宗元所寫的一些關于社會政治的論著,是他的政治思想的具體反映,是他參與政治爭斗的一種手段。柳宗元認為整個社會歷史是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有其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發展的必然趨勢。他的言論從折衷調和的立場,來對儒、法、釋、道等各家學說作調和的解說。
中國古代有續家譜的傳統,這不但是借此光宗耀祖的事,其實是一種家庭、家族文化的傳承。古代社會是以血緣關系維系的,家庭、家族傳承,對人的思想、行為、品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以至自覺不自覺影響后人的生活。家庭、家族的傳承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一種DNA。柳宗元一生受此影響是非常明顯的。
河東柳氏的來源
我們先來說一下柳氏的祖籍。柳宗元唐大歷八年(公元773年)生于京城長安。長安是柳宗元的出生地,但不是祖居地。柳宗元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是一個是官宦的世家。河東,從地理范疇說,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黃河流經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稱山西省境內黃河以東的地區為河東。河東歷史上也為郡名,古稱蒲州,唐玄宗時曾改蒲州為河東郡,其治所在蒲坂(今山西永濟蒲州鎮),古時的河東縣也設在這個地方。
古人以封地為姓氏。據史料記載:柳氏先祖是魯孝公的兒子伯展,因封在柳下這個地方,死后得謚(shì)號“惠”,后人稱柳下惠。后來魯為楚滅,柳氏歸于楚國。秦統一天下,楚又被秦滅,柳氏這才遷到山西河東這個地方。《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對此也有記載:說 “秦并天下,柳氏遷于河東。”柳宗元父親天寶年間避難的天屋山就在河東境內。柳宗元母親順宗時也是按河東縣人受封為“太君夫人”的。關于柳下惠,史書多有記載,說他是清高廉潔之士,為官時,曾三次被貶黜(chù罷免)。《論語·微子篇》孔子贊柳下惠為人做官,說他雖三次遭貶黜,也不誨其志。《孟子·萬章下》也贊“柳下惠之風”,說聞柳下惠之風節,胸襟狹小的人會寬大起來,刻薄的人會厚道起來。
柳下惠的事,《左傳》﹑《國語》﹑《戰國策》﹑《莊子》等都有記載。可《莊子·盜跖篇》卻把柳下惠的弟弟說成盜跖(zhí強盜),說他手下有從卒九千人,孔子因與柳下惠為友,還專門去勸說盜跖,結果讓盜跖羞辱的落荒而逃。據史料考證,盜跖實有其人,是春秋末﹑戰國初一位農民起義領袖。柳宗元應對此事相當熟悉。他在永州作《謗譽》提到盜跖說:別人說我是盜跖不懼怕,說我是仲尼也不以為榮。任人誹謗議論,“必自善”其身而處之,坦然面對誹謗和贊譽。
柳氏是關中六郡姓之一,是地方上的望族,其權勢顯赫一方。柳宗元先人大都在朝中為官做將。柳宗元自己在《送澥序》里說:他祖上“在高宗時并居尚書省二十二人。”遠祖有四代曾做過宰相。可見家氏之顯赫。
可到武則天時,柳氏的命運發生逆轉。柳宗元的高伯祖柳奭(shì),在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為宰相,因事為武后所惡,被貶愛州刺史,途遭追殺,被籍沒全家。自此,柳氏一蹶不振,柳氏的后人都只能做些縣令類的小官。柳宗元貶在永州時曾在給岳父楊憑的信里提到過這件事,說柳氏雖號為大族,但五六代以來再沒有人能在朝里為官。
柳宗元
柳宗元故鄉河東的山川美景,名聞天下,讓看過的讀書人流連忘返。柳宗元自己也為河東壯美山河所吸引,他懷念故土的心情,日益強烈。柳宗元在《送獨孤申叔侍親往河東序》說自己常常翹足提起衣服,“奮懷舊都”,久久向家鄉的方向望著。可據《柳集》和史料看,他一生都沒回過祖地。古時人喜用祖居地和官職等稱謂人,所以后人稱柳宗元為柳河東;因他后來貶任在柳州,又稱柳柳州。柳宗元痛恨當時的門閥士族,從不以族望自傲。可他仍為“先君之道”和“世德廉孝”而自豪,并因此影響他一生的行為舉止。這些我們在柳宗元回顧先祖往事的文字里都看得很清楚。
柳宗元的父親母親
柳宗元受父母的影響很大。柳宗元父親柳鎮一生多在軍旅和府縣做一些地位不高的小官,死前為侍御史。由于長年接觸社會現實,他洞達世務,激進用世。與一般士人儒生不同,他為人剛正不阿,不畏權暴,加之能詩善文,在當時有很高的聲望和影響。
柳鎮的事跡,柳宗元《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里都作記述。這里我們挑幾件事說一下。天寶末年,因遭遇戰亂,柳鎮攜藏書帶著家人到離家不遠的王屋山隱居。當時隨行的有子侄一大群人。后來,又“舉族”逃到吳地。其間一群老小,“無以為食”,柳鎮只好獨自一人騎驢到處向人求食。空閑時,他給子侄和柳宗元講《春秋左氏》和《易王氏》,臉上總是帶著快樂的微笑,從不把憂愁表露出來。安史之亂平定后,柳鎮獻書朝廷,被授左衛率府兵曹參軍,又被朔方節度使郭子儀聘為節度推官,“專掌書奏”,并進大理評事。
柳鎮在做晉州錄事參軍時,因議事直來直去,不為刺史所容。晉州刺史是郭子儀的部將,一介武夫,“酣嗜殺戮”,手下官吏沒人敢與他爭論。而柳鎮“獨抗以理”。當有人無故將被打死時,他用身體抵擋鞭子和棍棒。氣得刺史怒投桌幾折斷床席,但他也不屈服。后來柳鎮調長安主簿,又任太常博士。為生計著想,他曾請求去做宣城令。柳鎮在殿中侍御史任上,審理陜虢觀察使盧岳遺產案時,主持公道,抗拒宰相竇參,被貶夔(kuí)州司馬。三年后,竇參獲罪,柳鎮復為侍御史。柳鎮這樣做,他說是為警世,讓為相者不敢持威以為所欲為,為長者不敢懷私以夾雜私利。德宗專給他作制書說:“守正為心,疾惡不懼。”
貞元九年(公元794年),柳宗元考中進士,朝廷審查有無“朝士”作弊時,當德宗聽說柳宗元是“抗奸臣竇參”柳鎮的兒子時,說:我知道柳鎮不會為他兒子做這樣的事。柳鎮為人朝野盡知,“名聞于天下”。
柳宗元的母親盧氏,出身范陽大戶人家。“七歲,通《毛詩》及劉氏《列女傳》”。柳宗元父親曾說;“吾所讀舊史及諸子書,夫人聞而盡知”沒有遺漏的。盧氏精熟詩書,在戰亂家無書時教柳宗元古賦十四首。柳鎮長年在外為官,柳母待族人,“敬之如臣事君”,“慈之如母畜子”,“友之如兄弟”。災患時,缺食物,她寧肯自己不吃,也不讓孩子餓著。柳宗元遭貶時,年近七旬的盧氏隨之赴永州,身處惡劣的困境,她不露憂色,細心地照料著柳宗元,并不時地寬慰兒子,“明者不悼往事”,這是說聰明的人不要為過去的事悲傷和煩惱。而她自己卻默默地忍受著巨大的痛苦,用寬厚的心懷和深沉的母愛溫暖著柳宗元。
柳宗元本家從兄弟很多,相互間都非常友善,他在遭貶時,宗直、宗一等人一直陪侍在他身邊,至死也沒離舍,其情誼之深可以想見。柳宗元有兩個姐姐但命運都很悲慘,年紀輕輕,三十幾歲就勞累成疾死去。兩人嫁的都是大姓人家。柳家講究孝道,其“仁孝”遠近聞名。當時的大戶人家,宗親往往都住在一起,不但尊長多,上下關系也雜亂,為人妻者是很辛苦的。大姐因成月憂勞,常常一個人哭泣不吃飯。二姐從早到晚,整日勞作,侍婆家“必敬必親”。
柳宗元和兩個姐夫的關系也非常親密。大姐夫崔簡,貞元五年中進士第,先是在軍中任職。崔氏以文章傳家,崔簡文章寫得好。柳宗元說:他的學問,曾得到崔簡的指教,受益匪淺。崔簡“博知古今事”,“善謀畫”。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死,劉辟自稱留后,不久反叛。崔簡曾勸節度使嚴礪早做防備,嚴礪依崔簡的計謀行事,屢破劉辟叛軍,為平叛做出貢獻。后來崔簡出任連州、永州刺史。可永州刺史還未到任就被人誣告貶到驩州(在今越南境內)。雖經幼弟訴訟朝廷冤情得雪,可他卻含冤死在貶地。崔簡比柳宗元大十歲,時年僅五十歲。
更不幸地是兩個兒子處道和守訥從貶地扶柩過海時,遇風暴也被淹死。柳宗元這時被貶在永州,他暫時草葬崔簡。崔簡死后,柳宗元獨撐起外甥的教養之責。他特別喜歡大外甥女柳媛,說她像大姐:“惠明貞淑,仁愛孝友。……三歲知讓,五歲知戒,七歲能女事,善筆札,讀書通古今。”柳媛閑暇時彈弦樂吟詩如其母,可不幸早早就病亡。
二姐夫裴瑾,是貞元三年中進士,為參京兆軍事,金州刺史,還做過萬年縣令。他樂于助人,有請則應,把別人的事當自己的事。凡人有難,必出財力相救,聞名長安城。裴瑾為人性情開朗,善交結。他不輕視同僚和下屬,待人一視同仁,不論出身微賤的還是地位高的都喜歡他。裴瑾喜好下圍棋,懂音樂,飲酒甚少,“終生不以酒氣加人”。他白天交際酬應,“夜讀書考禮”,研究整理典籍,深受周圍人賞識。后因為人直率被人讒言遭貶,染瘧疾而亡。柳宗元和姐夫之間,一為篤友,一為密親,他文中流露的真情,讓我們今人讀后也為之感動。
柳宗元不幸的婚姻
柳宗元的婚姻也很不幸。他的婚配是雙方家父戲訂的娃娃親。當時兩家是同僚相好,柳宗元的父親柳鎮和柳宗元后來的岳父楊憑同在鄂岳沔都團練使李兼那共事,李兼是柳宗元妻子楊氏的外祖父。建中四年(公元784年),柳鎮為鄂岳沔都團練使判官,柳宗元這時隨父在夏口。楊憑很喜歡少有文才的柳宗元,要把九歲的女兒許配給十三歲的柳宗元,后來始終也沒反悔。楊女三歲喪母,自小溫順,沒有大戶人家“驕盈之色。”
柳鎮貞元九年死,柳宗元守父喪。貞元十一年,楊女嫁入柳家,她敬侍柳宗元母親,柳家人都很喜歡她。柳宗元母親曾說:“自吾得新婦,增一孝女。”兩家又是世代交好的“通家”,柳母愛之如己子。柳宗元倆個姐姐也把她當親姊妹看待。不幸楊氏有足疾,行走不便。結婚沒三年,懷孕難產,暈倒病重,二十三歲就死。
柳宗元與楊氏的感情非常好,終生為喪妻失子而難以釋懷。對妻子的死,他哀痛不亦,發愿要“之死同穴”。這種喪妻之情情一直伴隨柳宗元一生。唐代婚姻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男人不但娶妻,還可以納妾。唐代有個叫崔穎的,娶妻擇有貌者,稍不如意就不要,他前后反復多次,這在當時是很平常的事。柳宗元感情生活比較嚴肅,自楊氏死至永貞年,六年間柳宗元沒有續娶,后來遭貶到死也沒再正式婚配。
柳宗元岳父楊憑,兄弟三人,善文辭,皆有名。大歷中,三兄弟中進士,時號三楊。楊憑歷任顯官,做過湖南江西觀察使,刑部侍郎,京兆尹。元和四年為御史中丞李夷簡彈劾,貶為臨賀尉。后歷中書舍人,禮部尚書。柳宗元終生與楊家保持親密的交往,其間與楊家三兄弟及后人,頻有書信,贈詩。讓人看感動。
柳宗元在永州時,有一女兒隨行。名稱和娘,生于長安善和里。這可能是柳宗元在京城與人同居時所生。因其母身分低微,又非婚配,和娘一直沒與柳宗元相認。直到柳宗遭貶才隨到永州。不幸的是和娘來永州四年,于元和五年四月三日就病死,年僅十歲。
孑然一身的柳宗元,是處荒蠻之中的罪人,不可能求門當戶對的婚配,為續子嗣只能尋老農女生男育女。他在《馬室女雷五葬志》說:“馬室女雷五,家貧,歲不易衣(終年沒衣服替換)。……以其姨母為妓于余也。”柳宗元永州后期及柳州時的子女可能為馬室女雷五姨母所生。北宋張端義《貴耳集》說:“唐人尚文好狎(好色)。”唐室王朝開創經濟文化盛世,也風行蓄妓納妾的盛行。《新唐書·宦者列傳》載,開元天寶中,玄宗有宮女四萬多人。上行下效,州府郡縣均設官妓,兵營有營妓,達官貴人有家妓。其蓄妓數百者,史載不勝枚舉。官場宴飲娛樂,迎來送往,以妓侍之。而民間則有市妓。據文獻記載,唐代金榜題名的士子有召妓侍宴的習慣。以妓為妾是一些文人士者的時尚。劉禹錫晚年與白居易交好,詩文留有有他們召妓酬應的記述。《劉禹錫集》有詩《懷妓四首》。而柳宗元身處困境,為求子嗣,擇取貧窮為妓的馬室女雷五姨母,實為無奈之舉,其內心的苦痛是可以想見的。柳宗元道德人品與那些蓄妓納妾的達官貴人是不能同日而語的。
柳宗元與親戚的交往及后事
柳宗元重親情,一生都與親戚有密切的交往。至元和十四年死前,他姐姐崔氏諸外甥喪亡已盡,他寫的這類祭文和墓志凸顯于《柳集》同類文字里,讓人不忍落眼。柳宗元在《又祭崔簡旅櫬歸上都文》說:“君死而還,我生而留。”你死,還能回到老家去;我活著卻只能留在這荒蠻的地方。他又在《祭外甥崔駢文》里說:“我自得罪,無望還都。”這是一種多么凄苦的心境。乾隆《御選唐宋文醇》說,這是“樂死而哀生”。柳宗元為自己生不如死而悲哀。
柳宗元死時,留有兩子兩女,長子周六,四歲;次子周七;女無名。柳宗元死前,曾遺書托孤給劉禹錫,并把他生前寫的全部文章和詩篇都交給劉禹錫,請他代編成冊。當劉禹錫接到好友病死的訃告后,“驚號大叫,如得狂病。良久問故,百哀攻中,涕淚并落,魂魄震越。”劉禹錫作《祭柳員外文》﹑《重祭柳員外文》悼念柳宗元,并把柳宗元詩文編纂成集,還在集前寫序言。
據《韓集》舊注說,柳告后登咸通四年(八六三)進士,如柳告為周六,此時已四十八歲,入仕可為晚矣。此后柳氏子孫再不見史書有只言片語。柳告或是劉禹錫撫育養大的。柳宗元一生窮困,死時無錢歸葬,是他上司裴行立出錢,由其舅弟廬遵把他靈柩送回長安的。柳宗元舅弟廬遵,性謹慎,學文不厭。柳宗元遭貶,他一直隨侍身邊,至死不去。柳宗元對親戚友善,眾戚弟也對柳宗元一生情重。這在歷史上是非常讓人敬佩和羨慕的事。
【《黔之驢》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黔之驢》原文及翻譯賞析01-16
柳宗元黔之驢原文翻譯及賞析07-13
黔之驢柳宗元原文賞析及翻譯09-06
黔之驢原文翻譯08-23
《黔之驢》原文與翻譯11-29
黔之驢原文翻譯以及賞析 柳宗元08-27
柳宗元《黔之驢》原文注釋翻譯與賞析10-17
柳宗元《黔之驢》原文及翻譯12-29
黔之驢原文及翻譯簡短11-09
柳宗元《黔之驢》原文與翻譯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