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下原文翻譯及賞析

時間:2025-10-10 09:05:29 銀鳳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華下原文翻譯及賞析

  《華下》的創作背景深深根植于動蕩不安的社會環境,詩人目睹了戰亂與政權更迭的頻繁。以下是華下原文翻譯及賞析。供參考!

  華下原文翻譯及賞析 1

  原文:

  故國春歸未有涯,小欄高檻別人家。

  五更惆悵回孤枕,猶自殘燈照落花。

  譯文

  春回故鄉美妙的景象無邊無涯,那優美的小欄高檻是別人的家。

  五更時惆悵苦悶又回到我心上,仍是孤燈一盞照著這片片落花。

  注釋

  ⑴華下:即華州(今陜西華縣),作者曾旅居華州。

  ⑵故國:指作者的家鄉。春歸:指春回大地。未有涯:無邊無際。

  ⑶小欄高檻:小小的欄桿,高高的橫檻。

  ⑷五更:天快亮時稱五更。孤枕:指作者自己孤零零地睡著。

  ⑸猶:還。殘燈:燈已沒油,光也昏暗了。落花:指花朵零落,春即歸去。

  賞析:

  創作背景

  乾寧三年到光化元年(896~898),昭宗被軍閥李茂貞逼迫,曾離開長安,在華州暫住,而司空圖這一段時間里則在朝廷中擔任兵部侍郎,不久,托足疾辭職。這首詩,是他在華州的懷歸之作。

  賞析

  詩的第一句寫夢中的境界。作者遠離家鄉,久久不能歸去,又正是大好的春天,思鄉之情與眼前之景便衍成一夢,寫自己回到了故鄉,正是春光灑遍大地,無邊無際。這里的“未有涯”三字,既包括姹紫嫣紅”、“鶯啼燕語”,也有作者的內心活動和無限的喜悅。雖然著筆不多,而喜悅之情卻十分明顯。次寫夢后。一夢醒來,眼前所見卻是小欄高檻,環境雖然優美,可惜不是夢中的故鄉了,而是“別人家”。在這兩句詩中,夢中回到故鄉與現實中回不了故鄉成了對比,夢中家鄉春光大好與醒來“別人家”的“小欄高檻“成了對比。這樣便把詩人極度懷念故鄉,又恨不得歸去的復雜情懷抒發得十分真切。

  詩的`第三、四句緊承前兩句寫作者夢醒后的心情和環境。這些描寫與第一句夢游故鄉相對照,與第二句的描寫緊緊相連。這里的“小欄高檻”是“別人家”,這里沒有了夢游回鄉的歡樂,有的只是自己五更獨眠,苦悶、惆悵,室內只有殘燈一盞,窗外還有紛紛的落花。這樣便把詩人的內心世界,把詩人的情態和愁容展示出來,環境的凄涼冷落也寫得逼真形象。這樣,總觀全詩,作者思鄉這個題意便表現得更為完整了。

  華下原文翻譯及賞析 2

  清香裛露對高齋,泛酒偏能浣旅懷。

  不似春風逞紅艷,鏡前空墜玉人釵。

  注釋

  裛露:被露水所沾濕。高齋:高雅的書齋。

  浣:濯洗。

  玉人:美麗的女子。

  賞析

  司空圖是唐代創作詠菊詩數量最多、成就最為顯著的.詩人之一。他的大部分詠菊詩都是七絕,篇幅雖然不長,但意蘊豐富、含義深刻,顯得別有韻致。

  采擷菊花來泡酒,讓人把一路的旅途勞頓和傷感洗濯凈盡。此時,詩人對菊花有了更深一層的感觸了:她不像春天的花朵那樣在春風中爭奇斗妍、盡顯俗態,去討好那些脂粉女子,而是能夠甘守寂寞,在清冷的秋天開放在冷寂的書齋中,與文人雅士為伴,的確是難能可貴的啊!

  司空圖

  司空圖(837~908)晚唐詩人、詩論家。字表圣,自號知非子,又號耐辱居士。祖籍臨淮(今安徽泗縣東南),自幼隨家遷居河中虞鄉(今山西永濟)。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應試,擢進士上第,天復四年(904年),朱全忠召為禮部尚書,司空圖佯裝老朽不任事,被放還。后梁開平二年(908年),唐哀帝被弒,他絕食而死,終年七十二歲。司空圖成就主要在詩論,《二十四詩品》為不朽之作。《全唐詩》收詩三卷。

  華下原文翻譯及賞析 3

  一、詩歌原文(司空圖《華下》)

  日炙旱云裂,迸為千道血。

  天地沸一鑊,竟自烹妖孽。

  堯湯遇災數,災數還中輟。

  何事奸與邪,竟遭夷滅訣。

  二、白話翻譯

  烈日灼燒著干旱的云層,云層崩裂如迸射的千道血痕。

  天地像一口沸騰的巨鍋,終將作惡的妖孽烹煮殆盡。

  堯帝、商湯也曾遭遇災劫,可災厄終究會中途停歇。

  為何那些奸邪之輩,最終都難逃被鏟除的宿命?

  三、深度賞析

  (一)創作背景與核心主旨

  此詩創作于司空圖歸隱華州(今陜西華陰)期間。晚唐政局動蕩,藩鎮割據與宦官專權交織,詩人目睹朝政的腐敗、奸佞當道,卻因仕途失意無奈退隱。詩歌以 “華下”(華州一帶)的旱情為切入點,借自然災異隱喻社會亂象,既抒發對奸邪勢力的憤懣,也暗含對正義終將彰顯的信念。

  (二)藝術手法解析

  意象隱喻,張力十足

  開篇以 “日炙旱云裂,迸為千道血” 構建震撼畫面:烈日烤裂云團,紅光迸射如血。“裂”“迸” 二字極具爆發力,既寫盡干旱的酷烈,更暗喻晚唐社會的分崩離析 ——“千道血” 既是云霞之色,也是民生疾苦與國運衰微的象征。“天地沸一鑊” 以 “巨鍋沸騰” 喻亂世焦灼,將抽象的社會危機轉化為可感的視覺沖擊。

  對比反襯,褒貶鮮明

  詩人以 “堯湯遇災數,災數還中輟” 引入上古圣君典故:堯、湯雖遇天災卻能轉危為安,暗含對明君治國的向往;轉而質問 “何事奸與邪,竟遭夷滅訣”,以 “奸邪必滅” 的必然結局,反襯晚唐統治者縱容惡勢力的昏庸,形成古今對照的強烈諷刺。

  情感遞進,沉郁有力

  詩歌從自然災象的鋪陳,到社會亂象的隱喻,再到歷史與現實的對比,情感逐層深化:首聯的 “痛”(旱情之烈)、頷聯的 “憤”(妖孽橫行)、頸聯的 “思”(借古諷今)、尾聯的` “決”(正義必勝),最終將個人歸隱后的憂國之情,升華為對世道人心的深沉叩問。

  (三)文化內涵與現實觀照

  詩中 “華下” 之地既為地理空間,更承載文化符號意義。“華” 字自古關聯 “華夏文明”,詩人在 “華下” 觀災興嘆,實則是站在文明傳承的視角反思亂世 —— 正如 “華” 從 “花” 的本義升華為民族共同體符號,詩歌也從自然現象提煉出 “邪不壓正” 的文明共識。這種將個人感慨與文化基因結合的寫法,讓詩作超越了時代局限,與你此前閱讀的 “戰士守義” 主題形成跨時空呼應:無論是《長津湖之水門橋》中戰士以生命守護信仰,還是此詩中對 “奸邪必滅” 的堅信,都彰顯著華夏文化中 “堅守正義” 的精神內核。

【華下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華下原文翻譯及賞析12-17

華子岡原文翻譯及賞析11-07

華子岡原文、翻譯及賞析02-19

《過華清宮》原文翻譯及賞析06-18

《過華清宮》原文、翻譯及賞析05-07

《皇皇者華》原文、翻譯及賞析09-09

詩經白華的原文翻譯和賞析04-19

《秋下荊門》原文及翻譯賞析09-24

玉華宮_杜甫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7-17

王勃《別薛華》原文翻譯賞析11-14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日本精品视频区 | 亚洲乱码中文欧美第一页 | 日韩另类在线第一页 | 亚洲中文字幕人成乱码sm | 亚洲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放 | 五月婷婷婷婷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