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二年級音樂《到郊外去》教學設計
小學二年級音樂《到郊外去》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1、學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聽》,做回音游戲。
2、欣賞管弦樂合奏《出發》、河北民歌《放風箏》。
3、學唱歌曲《放牛放到小河邊》,認識小節、小節線。
4、學唱歌曲《郊游》,表現郊游的情景。
教學目標:
1、學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聽》《放牛放到小河邊》《郊游》。
2、欣賞《出發》《放風箏》。
3、聆聽音樂《出發》、隨著歌曲《郊游》進行表演。
4、認識小節線和小節。
5、參與“回音”游戲和多聲部節奏組合《春天交響曲》活動。
教材分析:
1、《山谷回音真好聽》 歌曲簡潔、樸實,描繪了孩子們眼中的大自然景象,刻畫了孩童的好奇心理,生動模仿了聲音在山谷間回蕩的自然現象。
2、《出發》 1949年10月,前蘇聯作曲家普羅科菲耶夫為兒童創作了一套兒童交響組曲《冬天的篝火》,這套樂曲共分八段,以蘇聯詩人馬爾夏克的詩句作為標題,在樂曲間通過朗誦來敘述少先隊員假日郊外旅行的生活故事,包括《出發》《窗外的雪花》《冰上圓舞曲》《篝火》《行軍》《歸來》等。這是普羅科菲耶夫繼《兒童音樂》和《彼得和狼》之后,為兒童和青年創作的又一優秀作品。音樂描繪更加具體,更能為兒童所喜愛。
民歌有山歌、小調、勞動號子等,《放風箏》屬小調,也稱小曲。這首《放風箏》使用了江南優秀曲牌“碼頭調”的曲調,來歌唱當地民俗生活,既有南方的秀麗委婉,也有北方的爽朗,內柔外剛、南北交融,與南皮的另一首民歌《茉莉花》一樣,是“南歌北唱”的成功范例。 歌曲節拍為2/4,在節奏和速度處理上十分多樣,抒情優美,適宜用敘事與抒情相結合的中速演唱。
3、《放牛放到小河邊》 這是一首流傳在江西萍鄉一帶的民歌,屬于民歌體裁形式中的山歌。歌曲表現了在種田之余兒童在河邊草地上放牛的情形。歌曲中藍天、青草、小河、耕牛,與小牧童融為一體。
教學重點:
1、學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聽》《放牛放到小河邊》《郊游》
2、隨音樂《出發》或《郊游》進行表演。
教學難點:
1、用強弱不同的力度演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聽》,指導學生不要過分夸張。
2、學唱《放牛放到小河邊》歌曲唱名,做到唱名與音高一致。
3、聆聽音樂《出發》或隨著歌曲《郊游》進行表演時,要做好組織工作。
教學時間:四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聽》,做回音游戲。
教學目標:
1、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并按照歌曲要求表現強弱。
2、引導學生積極創編回音游戲。
教學過程:
一、聆聽歌曲《山谷回音真好聽》。
1、師生問好,交流寒假見聞。引入春天的話題。聽一首與春天到郊外去郊游相關的歌曲《山谷回音真好聽》。
2、引導學生傾聽歌詞,關注歌曲中模仿回音的兩句旋律,啟發學生思考歌曲運用什么方法再現大自然中的回音現象。
3、教師即興呼喚,請學生用稍弱的力度模仿教師的聲音,表現回音效果。
4、教師穿插一至兩首練聲曲,讓學生用稍弱一些的力度來模仿。
例如:1=C 4/4
1 2 3 — |1 2 3 — |5 4 3 2 5 4 3 2 |1 — — —‖
師:嗚 嗚 轟隆 隆隆隆隆隆隆 隆。
生:嗚 嗚 轟隆 隆隆隆隆隆隆 隆。
二、教師引導學生模仿歌曲中的一句,由一句模仿,引入整首歌曲的模仿。
1、教師演唱歌曲中的第二句:
學生跟唱:
1 2 3 4 |5 —| 1 2 3 4 |5 —|
啊 啊
2、教師一句一句演唱全曲,學生一句一句跟唱,注意用稍弱的力度演唱。
3、全體跟琴演唱歌曲。
4、學生有表情地演唱,注意第二句演唱力度的變化。將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演唱歌曲,另一組在第十一小節處模仿回音。
三、引導學生做回音游戲。
將學生分成兩組,領頭的學生可以用以下幾種方式創編聲音,讓另一組的學生模仿,比一比哪組模仿得像。
1、呼喚。如:喂—,我來了—,大山你好—,等等。
2、節奏。如:X X X ,X X . X X X X X ,等等。
3、唱名音高。如:mi — sol — mi 等等。
4、旋律片段。
5、、歌曲片段。
四、教師帶領學生演唱《山谷回音真好聽》,結束本課。
隨筆:學會演唱本歌曲,能按歌曲要求表現強弱。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欣賞管弦樂合奏《出發》、河北民歌《放風箏》。
教學目標:
1、聽辨和感受樂曲《出發》中火車行駛的節奏,并隨音樂律動。
2、感受河北民歌《放風箏》的情緒,了解歌曲的內容和一般特點。
3、聽辨和感受《出發》和《放風箏》在音樂表現手法和音樂情緒方面的差異。
4、參與多聲部節奏組合活動:《春天交響曲》。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1、聽音樂,初步感受樂曲《出發》的節奏。
提出問題:樂曲中描寫了什么交通工具?
作曲家運用哪些音樂手段來描寫這種交通工具?
2、教師介紹定音鼓和小鼓對火車均勻行駛節奏的模仿,小號對火車汽笛聲的模仿。
3、聽音樂,進一步感受樂曲《出發》的情緒。
提出問題:樂曲中少先隊員出發到郊外去是怎樣的心情?
作曲家在樂曲中運用兩支旋律以及不同的音色,表現少先隊員出發到郊外去的心情。
4、教師帶領學生隨音樂哼唱樂曲中的兩個主題。
二、聽樂曲《出發》,隨音樂律動。
1、教師將學生組織成一列或幾列長隊,仿佛是火車的車廂,隨音樂有節奏地律動,特別提醒學生表現火車出站、進站時,漸快與漸慢的節奏變化。
2、提醒學生注意律動時隊形的變化,以及隊形行駛方向的變化,應隨音樂中旋律的不同、音色的改變而有所變化。
3、介紹作曲家和樂曲創作背景。
三、聆聽河北民歌《放風箏》。
1、聆聽中國風格的音樂。
提問:《放風箏》與前面剛聽過的樂曲《出發》有什么不同?
鼓勵學生從音樂情緒、風格、音樂表現手法等各個方面發表各自不同的見解。
2、聽歌曲歌詞,提問:歌曲中唱了哪些內容?
三月 — 姐妹穿著 — 放風箏 — 風箏飛翔 — 回家
3、介紹這首民歌的音樂特征:在人民群眾中流傳、傳唱,不同地域《放風箏》的音樂也不一樣,同一首民歌,不同的人唱得也不一樣。介紹歌曲之中的襯詞、裝飾音以及旋律等特點。
4、請學生跟著錄音哼唱歌曲。
四、多聲部節奏組合活動:《春天交響曲》
1、引導學生展開關于春天的想象,將春天能發出聲音的事物列舉出來,將這些事物發出的聲音模仿出來。
2、組織學生對各種聲音依次模仿和表演。
3、教師選取其中的幾種聲音填入如下表格中,進行節奏設計,組織學生按節奏念讀。全體學生順序表演。啟發學生進一步聯想,思考哪些聲音應該用強力度來表現,哪些聲音應該用弱的力度來表現,哪些聲音應該漸強,哪些則應該漸弱。
(1)春雷 轟隆. 轟隆. 轟隆. 轟隆. ……
(2)春風 嗚 — 嗚 — ……
(3)春雨 沙沙 沙 沙沙 沙 沙沙 沙 沙沙 沙 ……
(4)山泉 叮 咚 叮 咚 叮 咚 叮 咚 ……
(5)布谷鳥 布谷 O 布谷 O 布谷 O 布谷 O ……
(6)……
4、然后將學生分組,分別擔任不同的節奏聲部,先依次表演各自的聲部,然后兩個、三個聲部,直至所有聲部都組合在一起,創作出一首《春天交響曲》。
5、啟發學生開動腦筋思考,還有哪些春天的聲音可以組合到《春天交響曲》中來,可以用什么節奏來表現,等等。
五、教師總結本課。
隨筆:能感受歌曲情緒,了解歌曲的一般特點;能隨音樂律動。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學唱歌曲《放牛放到小河邊》,認識小節、小節線。
教學目標:
1、學唱歌曲《放牛放到小河邊》,能有表情地演唱。
2、學唱歌曲的歌譜。
3、認識小節、小節線。
教學過程:
一、復習活動《春天交響曲》。
二、學唱歌曲《放牛放到小河邊》。
1、教師描繪春天的景象,請學生讀歌詞,引導學生區分歌詞與襯詞,注意襯詞應輕讀。
2、教師范唱,學生跟唱,學生跟琴獨立演唱。
3、完整地演唱歌曲。
4、教師范唱唱名,學生跟唱唱名。請個別同學唱、小組唱,同學互相評價并糾正。
三、學習小節線、小節。
1、教師介紹什么是小節與小節線。
2、請學生說說《放牛放到小河邊》有幾個小節、幾條小節線。
3、請學生數數學過的歌曲《山谷回音真好聽》中,有幾個小節、幾條小節線,在哪幾個小節中需要用稍強的力度演唱,哪幾個小節需要用稍弱的力度演唱。
4、請學生設計演唱《放牛放到小河邊》的強弱力度變化,做到有表情地演唱。
四、結束本課。
隨筆:能有表情的演唱本歌曲。認識小節、小節線。
第四課時
教學 內容:學唱歌曲《郊游》,表現郊游的情景。
教學目標:
1、學唱歌曲《郊游》。
2、隨著音樂表演郊游情景。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二、學唱歌曲《郊游》。
1、聽錄音。
2、教師教唱,學生跟唱。
3、跟琴演唱。
4、學唱歌曲,了解歌曲相同懂得部分。
三、聽音樂,創編郊游的動作。
春天里,可以坐火車出發、去踏青、放風箏、放牛,還可以開展許多有益的活動。
一組表演坐火車、一組表演放風箏的情形,其他組同學分別表演劃船、穿山洞、過小橋,還請一組同學開動腦筋想想,我們郊游還開展了哪些活動?用動作表演出來。
四、邊唱邊表演郊游動作。在相同旋律部分做相同的動作。
五、結束全課。
隨筆:學會演唱本歌曲,能隨音樂表演郊游情景。
【小學二年級音樂《到郊外去》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小學音樂《賣報歌》教學設計02-21
從算式到方程的教學設計(精選12篇)10-26
二年級上冊音樂《音樂會》教學設計02-23
小學音樂《梅花》教學設計(通用13篇)05-09
小學音樂課《我們愛勞動》教學設計01-16
小學音樂《歡樂頌》教學設計(通用11篇)04-24
小班音樂《小鴨小雞》教學活動設計01-16
音樂綜合實踐活動教學設計(精選18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