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地理說課稿4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怎么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地理說課稿4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地理說課稿 篇1
各位領導、各位前輩,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中國的氣候第一課時:氣溫。我將從教材解讀,教學目標,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等五個環節來進行。如能得到各位專家、前輩的指點,不勝感激!
教材解讀:
本章教材主要是介紹中國的自然環境特征:地形、氣候、河流;本節主要介紹中國的氣候特征--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季風性氣候顯著,多特殊天氣。認識我國的氣溫的分布特點是學習了解我國氣候特征及探討其影響因素的的重要基礎,湘教版教材在這節內容的結構組織上,主要是分為四個部分:正文(即對我國冬夏氣溫的一個概括:我國冬季南北氣溫差異大,南方溫暖,而越往北氣溫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溫。)、氣溫圖(一月份和七月份平均氣溫圖)、兩個活動題(氣溫圖的判讀和討論夏季南北溫差小的原因)和一段閱讀材料(探討冬季南北溫差大的原因)。教材對于能力的訓練是有計劃有步驟的和具有較大的開放性的。
根據新課程標準:"能夠運用資料說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因此,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教材進行重新整合,引導學生通過已有的氣溫資料地圖來認識我國氣溫分布規律,近一步探究影響我國氣溫分布規律的主要因素。
學生始終是教學的主體是新的課程標準重要理念之一。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認知規律等實際出發,在這里我就學生現狀作一些分析:
學情分析
針對學生在七年級已經學習了世界的氣候,知道氣溫和降水是反映氣候特征的兩個主要因素。具備了解氣候相應的初步基礎知識,擁有一定的氣候圖判讀能力以及從地圖中提取,分析,歸納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學生在七年級學習的是大尺度空間的氣候分布,學生能夠從生活周圍體驗到的感性認識還不直觀。
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對于教材的整合和學生實際情況的分析,我把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我國冬夏兩季的氣溫分布特點。本節的教學難點則是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的主要因素;結合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基于對課程標準理念的落實及教學內容等實際情況確定本節課的教學三維目標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生能夠從實際生活出發,通過閱讀等溫線分布圖,概括出我國冬,夏氣溫分布特點,了解氣溫對于生活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掌握閱讀和分析等溫線分布圖的方法,培養學生獲得和處理地圖信息的能力。通過新舊知識間的相互聯系,學會利用已有資料和知識簡單分析地理現象。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的學習態度。
教學方法
為了使教學更能貼近學生的實際,更好地實現以上教學目標;在學習本節內容時抓住"指導學生學法,重視學習過程"這個核心來設計整個教學過程。我采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有:讀圖比較法,集體討論法,自主探究法等教法;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則采取了合作學習法和總結反思法。
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和學生實際,我選擇了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通過多媒體的展示可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課堂效率。
根據以上對于課程標準的把握和教材結構、學生特點、教學策略的分析以及更好地將教學目標實現,我設計的教學流程如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本課采用情景導入法。
寒假了,許多同學打算利用假期的時間到全國各地游覽一番,領略一下祖國各地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有的同學想到有這北極村之稱的漠河鎮去。有的同學想想著飛到天涯海角海南省,感受一下三亞的碧海藍天,沙灘椰林還有五指山區的黎村苗寨民族風情
聽說漠河和海南的氣溫和孝感都不一樣,有的同學說冬季的時候漠河比孝感要冷的多,而海南比孝感要溫暖。同學們在準備行李的時候犯愁了:該準備那些衣物合適呢?
學生在此會和情景產生共鳴:那里的氣溫究竟和孝感有哪些區別呢?又該準備那些衣物合適?
設計思路:通過引入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外出旅游時該如何選擇衣物"來創設一個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情景。營造出活潑、愉快的課堂氛圍,同時為后面的教學設置一個懸念,學生帶著懸念來探討、分析我國的氣溫特點。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也是基于新課程 "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的課程理念。
(二)、讀圖比較,認識規律
指導學生讀圖分析圖2-14,并且用多媒體展示出一月份平均氣溫圖的投影,同時在投影上標出漠河和海口的位置,配上兩地同一時間的景觀圖片,引導學生讀一月份氣溫圖探討其特點并完成以下幾個問題:
① 一月份0°C等溫線主要穿過了那些地區?(指導學生動手在地圖冊上將0攝氏度等溫線畫出來,以訓練學生的讀圖能力,加深印象)
② 一月份,我國黑龍江省北端的漠河鎮氣溫是多少攝氏度?
③ 一月份,我國海南海口市氣溫是多少攝氏度?
④ 計算一月份的時候漠河和海口的氣溫相差多少攝氏度?
學生通過讀圖分析、計算:
一月份我國0°C等溫線和秦嶺--淮河一線重合,在秦嶺--淮河一線以北,氣溫在0攝氏度一下。在秦嶺--淮河一線以南,氣溫在0攝氏度以上。黑龍江漠河鎮的氣溫在零下三十二攝氏度一下,而海南省海口市的氣溫在十六攝氏度以上。南北氣溫相差四十多攝氏度,逐步在老師的指導下總結出我國冬季氣溫的分布特點:冬季南北氣溫差異大,南方溫暖,而越往北氣溫越低。
學生掌握冬季氣溫分布規律后,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夏季的氣溫分布規律,通過對于我國7月份平均氣溫圖的判讀分析,掌握我國夏季氣溫分布特點:南北普遍高溫。并且最低氣溫在青藏高原。
設計思路:
通過多媒體的展示,加強學生的對我國南北氣溫差異的.的感性認識,也激發了學生探究我國南北氣溫差異的興趣,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1月等溫線分布圖,使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目標更加明確,通過問題驅動試的學習,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意識,分析夏季氣溫分布特點時,則突出了學習的遞進式;而對于冬夏兩季影響氣溫分布特點的因素分析是本節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主要是通過讀圖探究形式來引導學生。
(三)、主動探究、合作學習
首先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相互探討,每一位小組指定一位學生最后總結概述討論的結果,在討論的通過多媒體展示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必要的素材: "①冬至日太陽光照圖,②冬至日三地太陽高度、晝長時間表",逐步地提出這樣幾個問題:"①三地的緯度有什么不同?②隨著緯度的變化太陽高度和晝長是怎樣變化的?③太陽高度的大小和白晝的長短對于我國氣溫有何影響?"然后讓學生簡單的列出一個冬至日三地太陽高度、白晝時長數據表格:
學生通過分析討論,老師將各小組分析的觀點進行加工,概括使學生對于導致我國冬季氣溫南北差異大的原因理解更趨于合理:
① 冬至日的時候,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那么北半球緯度越高,太陽高度角就越小,吸收的熱量也越少。② 緯度越高,晝長越短,吸收的熱量也越少。
老師繼續引導學生:導致我國冬季南北氣溫差異大,南方溫暖北方寒冷除了緯度位置以外,還有其它的因素嗎?冬季的時候,我們在聽CCTV天氣預報的時候經常會聽到來自某某地方的冷空氣?
學生會不約而同地回答:西伯利亞
老師展示出冬季風示意圖,學生讀圖:
① 冬季風影響我國的先后順序是這么樣?
② 冬季風在往南移動的過程中會受到那些因素的阻擋?(在冬季風示意圖上重疊中國的地形圖)
學生可以進行分析討論:影響我國的冬季風主要來自西伯利亞地區,我國北方地區更加臨近冬季風的源地,寒冷的冬季風加劇了我國北方地區的嚴寒,而冬季風在翻越了重重山嶺南下時,風力不斷減弱,所以冬季我國黑龍江北部低溫可以可達零下三十攝氏度甚至零下四十多攝氏度。而海南一月份平均氣溫則在16攝氏度左右。
設計思路:
通過學生的主動合作試學習,分析了我國冬夏兩季的氣溫分布規律,學生對于我國的氣溫分布規律有一個較為客觀的認識,體驗到了通過主動合作學習獲取知識的樂趣、成就感,也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主動提出問題--為什么冬季南北差異氣溫大,而夏季全國普遍高溫呢?老師在此因勢利導--讓學生自主探究其原因。由于在探討原因的時候,內容比較抽象,學生理解時可能會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合作探究的同時,正確地引導學生的討論方向,提出的思考問題遵循遞進式的原則,逐步深入。
地理說課稿 篇2
大家好,我是趙玉倩,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日本》,本節內容選自湘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三章走進國家第一節日本第一課時“日本的自然地理”部分教學內容。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湘教版教材編寫由“大洲----地區----國家”組成,層層遞減。本節是在認識大洲,了解地區這后走進的第一個國家。因此,本課從內容上是前面知識的延伸與應用,學好它又為今后學習其他國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能說出日本的位置與領土組成。
B、了解日本的地形特征及其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理解日本的海洋性季風氣候特征。
(2)過程與方法:
A、運用地圖和資料,了解自然地理特征,培養學生的讀圖、析圖的能力。
B、運用板快構造學說,解釋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初步掌握學習國家地理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學習,學會描述一個國家的地理位置,并會分析一個國家自然環境對人類的影響。使學生樹立“事物是聯系的,地理環境是一個整體”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日本位置、領土組成,地形特征。
(2)教學難點:氣候類型及形成原因。
二、說學情
初一學生正處于思維邏輯發展的關鍵時期,邏輯能力尚不夠強,但思想活躍,感情豐富,求知欲強,好勝心切,接受知識上往往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樂于接觸有趣的感性知識,因此,在講授日本時要多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多以圖片展示,并盡量聯系實際,以增強學生印象。
三、說教法:
針對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及本節課教材特點,根據教學基本原則和規律,為實現上述目標,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我準備采取以下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A、在教學形式上力求突破“為了學地理而學習地理”的思想瓶頸,關注學生感興趣的、熟悉的話題或生活常見現象,設置問題情境,創設懸念,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B比較分析法,通過對照得出區域地理特征。
C 運用多媒體教學將一些靜態的信息加工成聲,情,形的動態信息,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奮點,喚起求知欲,強調重點,攻破點。
四、說學法:
根據新課程理念的要求: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獲得必需的地理知識和技能,本節課將對學生進行如下學法指導:
(1)探究能力指導:
學生對日本較為熟悉,因此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經過思考、討論來解決問題,重在參與積極思考的這一過程,以培養自我的學習探究能力。
(2)利用生活中的地理:
利用學科知識在生活中的衍生性,引導學生發現、分析周圍的地理事物,從生活中學習地理,也把地理理論知識用到生活中去,兩者要相結合,相促進。
(3)重視地圖的作用:
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應該引導學生注重地圖在地理學習中的作用,養成從圖中提取信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
五、說教學程序:
[日本映象] 通過一系列學生所熟悉的日本的景觀,創設一個生動、誘人情境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能夠輕松愉快地進入新課的學習當中。
[講述]以前我們已經學習了大洲、地區兩種范圍大小不同的區域地理,如何利用地圖判讀一個區域的.位置、范圍呢?今天我們用{觀察地圖}要求學生自習觀察地圖,通過地圖中了解日本的位置,領土組成。
[組織學生交流]
以小組分組討論計算的方式讓學生動手計算日本人口密度,并與中國進行比較,引導學生得出日本地狹人稠的特點。
[過渡]展示日本富士山圖片,因富士山為活火山,導出
日本這個國家多火山地震、火山。提問思考“日本為什么多火山地震”
演示日本由于處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因而多地震、火山。這樣圖片導入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
聯系實際,學生分組討論遇到地震時,我們該怎么辦?聯系實際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及利用日本的兩個象征之一“櫻花”引入氣候的教學,過程中結合視頻,利用其直觀的視覺效果及豐富的內容讓學生對氣候有心理感受。
出示日本氣候類型圖
為了體現日本氣候的海洋性特征,把其氣溫、降水以柱狀圖形式體現與北京進行對比,得出“與亞洲同緯度相比,夏季較涼爽,冬季較溫暖,全年降水量較多”的特征。
為了鞏固課堂學習我布置了一下練習:
1、課本66—67活動題。
2.搜集日本風俗民情材料,使學生更全面了解國家。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地理說課稿 篇3
說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材是初中地理七年級第 章第 節的內容,是初中地理的重要內容之一,本節內容是 。一方面,這是在學習了 的基礎上,對 的進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為學習 等知識奠定了基礎,是進一步研究 的工具性內容。鑒于這種認識,我認為,本節課不僅有著廣泛的實際應用,而且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以及新課程標準,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理解、熟記、初步掌握、會運用 對 進行 等;
能力目標:通過 的學習,培養學生圖表分析、類比歸納的探究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生觀察、判斷、合作、探究等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主動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體會地理學習的獨特性,使學生養成積極思考,獨立思考的好習慣,并且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結合新課標對本節課的要求,我將本節課的重難點確定為: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二.說學情
從認知狀況來說,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 ,對 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為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打下了基礎,但對于 的理解,學生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學中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從心理特征來說,七年級的學生邏輯思維從經驗型逐步向理論型發展,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隨著迅速發展。但同時,這一階段的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這些特點,一方面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發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說教法與學法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言道者,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
根據這一教學理念,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征,本節課我采用啟發式、討論式以及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為主線,始終在學生知識的“最近發展區”設置問題,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活動,以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在引導分析時,給學生流出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聯想、探索,從真正意義上完成對知識的自我建構。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探究為主線的原則。
此外,根據地理教學的特點以及農村教育的特點,我將采用地理教具、地圖冊輔助教學,直觀化教學,有利于學生形象的掌握所學知識。
四.說教學過程
新課標指出,地理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間互動的過程,是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為有序、有效地進行教學,本節課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學環節:
(1)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以問題串的形式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對舊知識產生設疑,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通過情境創設,學生已激發了強烈的求知欲望,產生了強勁的學習動力,此時我把學生帶入下一環節———
(2) 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現代地理教學論指出, 的教學必須在學生自主探索,經驗歸納的'基礎上獲得,教學中必須展現思維的過程性,在這里,通過 觀察分析、獨立思考、小組交流 等活動,引導學生歸納 。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基本把握了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此時,他們急于尋找一塊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體驗成功,于是我把學生導入第 環節。
(3) 強化訓練,鞏固雙基
幾道例題及練習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各有側重,其中例1……例2……,體現新課標提出的讓不同的學生在地理上得到不同發展的教學理念。這一環節總的設計意圖是反饋教學,內化知識。
(4) 小結歸納,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結歸納不應該僅僅是知識的簡單羅列,而應該是優化認知結構,完善知識體系的一種有效手段,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題作用,從學習的只是、方法、體驗是那個方面進行歸納,我設計了這么三個問題:
①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②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最大的體驗是什么;
③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學習數學的方法?
(5) 布置作業,提高升華
以作業的鞏固性和發展性為出發點,我設計了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是對本節課內容的一個反饋,選做題是對本節課知識的一個延伸。總的設計意圖是反饋教學,鞏固提高。
五.說板書設計
本節我將采用重點式的板書,重點式的板書將教材內容中最關鍵的知識加以概況、歸納、列成條文按一定的順序板書,這種板書,條理清晰,重點一目了然。
地理說課稿 篇4
各位老師、同學: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選用的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第八章第一節《中東》第一課時的部分內容,下面我將主要通過以下六個方面進行本節的說課。
一、教材分析
作為區域地理的內容,“中東”這一節的教材并沒有著意某一個國度,而是對于整個區域進行了總體描述。教材突出了以下幾點:①長期的熱點地區;②重要的地理位置;③豐富的石油資源;④匱乏的水資源;⑤宗教以及文化的差異。其目的在于使學生了解該區域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識,培養善于發現問題、總結規律的能力,其中也滲透了對于讀圖、搜集歸納地理信息能力的訓練。
二、學情分析
這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七年級學生,他們思維活躍,樂于探究,善于交流合作。但學生的基礎和能力存在差異,為了實現全體學生的充分發展,我組織學生采用分組合作探究學習。其次中東地區是全世界都關注的熱點地區,所涉及到的信息資源非常豐富,也是學生所渴望知道的,但由于本課教材中所涉及的內容有限無法滿足學生的需要。因此非常有必要借助同學收集的課下資源來豐富我們的教學內容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
三、目標分析
根據地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在教材中所處的重要地位及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我設計了下列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知識與技能:讀圖說明中東地區的范圍、位置;分析本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借助收集的資料,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與人協作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分析中東成為熱點地區的原因,呼吁世界和平,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滲透。
教學重難點:中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戰爭頻發的原因
下面我再從教法、學法上談談如何進行重難點教學:
四、教法分析
根據實驗中學健康學習導航的方法,以及結合本節課的特點,采用“自主合作探究” 模式展開教學,幫助、引導學生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促進學生產生積極的內心體驗,以提高學習積極性,強化自我意識,培養情感品質。
五、過程分析
下面我將介紹本節教學的五個環節,第一環節是:
(一)創設情境 引入新課
由于中東戰爭一直都是全世界關注的熱點問題,所以我以中東戰爭為切入點通過學生所見所聞自由發言,來激發學生對中東的學習興趣,在分析探討引發中東戰爭原因的過程中很自然地引出并進入中東地理位置的學習。
(二)明確主題 探究新知
這部分內容的設計主要考慮鍛煉學生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通過討論交流,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合作、探究與交流的能力。關于中東地區地理位置重要性的教學,首先讓學生快速瀏覽教材,從整體上把握中東地區成為長期的熱點地區的原因;緊接著利用多媒體展示“中東在世界中的位置”,初步了解中東地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再通過“中東”和“西亞”地區的對比,了解兩個地區之間的差別,明確中東的范圍及主要國家。最后,課件展示中東的地形圖,通過問題導學的方式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中東地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中東地區的'國家和主要城市等。
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課件中閃爍等方式演示,形象直觀的對比,突破教學重難點。
(三)小組合作 匯報總結
接下來要求每個小組根據課下收集的資料合作探討中東地區戰爭頻發的原因,選派代表匯報講解所探究的問題,老師點撥。這一環節可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四)鞏固練習 形成能力
接下來進入達標反饋板塊,采用典型題和易錯題兩種題型,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自主完成,并進行講解,教師點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檢驗學生所學知識的程度,易于學生查漏補缺。
(五)誘導點撥 歸納總結
練習結束后,請同學歸納本課知識點,幫學生理清本節思路,又可以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 為下節課學習做下鋪墊。
六、評價分析
總體上講,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充分體現了“學習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這一理念,適當借鑒了其他學科的教學長處。以“戰爭給中東地區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為主線,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教學,突破教學重難點,同時喚醒學生熱愛和平的意識。
【地理說課稿】相關文章:
地理說課稿范文 地理說課稿模板04-20
地理說課稿05-14
地理說課稿09-07
地理《巴西》說課稿06-19
初中地理說課稿10-19
初中地理說課稿07-04
初中的地理說課稿09-13
地理說課稿范文02-23
初中地理說課稿05-15
地理初中說課稿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