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說課稿

時間:2025-06-29 09:46:11 地理說課稿 我要投稿

精選地理說課稿模板合集五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地理說課稿5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地理說課稿模板合集五篇

地理說課稿 篇1

  一.地位與作用:

  本課教材選自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三節。

  水孕育和維持著地球上的全部生命,沒有水地球上將不會有生命的存在,水資源是相當的重要。而當今世界,水資源的問題卻十分嚴重,缺水、水污染和浪費是世界許多國家和城市面臨的問題,因此,讓學生了解中國的水資源,認識水問題,從小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了解水資源是有限的,知道我國水資源的現狀,掌握我國水資源的分布規律和解決水資源問題的措施。

  能力目標:繼續培養學生使用地圖和相關圖表、材料及利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情感價值觀目標:使學生認識珍惜水資源的重要性,初步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并從自己的實際生活出發,節約用水,有意識的保護我們生存的環境,保護有限的水資源。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

 、偎Y源時空分布的特點。

  ②樹立正確的節約用水和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難點:

 、俜治鑫覈Y源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的措施。

  ②樹立正確的節約用水和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教法運用

  教法的選擇要根據“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和“以學為法”的原則,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

  在本節課教學活動中,我采用講練結合的啟發引導式教學方法,合作討論法和利用圖形圖表展示直觀教學法。我采用這種教法的依據有三點:一是現代教學研究證實真正的理解是學習者對知識的主動再構建。知識再構建依靠提出問題,引導推測,鼓勵大膽猜測與想象,解決問題,主動建構知識體系。二是根據“課改”精神,教師轉變課堂角色,由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合作者與促進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過直觀的圖形圖表表現出來,

  變難為易,學生更容易理解。

  學法指導:

  教是手段,學是中心,會學才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于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以實現新課程理念終生學習的目標。基于以上考慮,本節課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表現自己,抓住這一生理特點,創造多種機會和條件,讓學生參與進來,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辦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這樣可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歸納總結等科學的學習方法。其次借助多媒體,網絡輔助教學,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協作精神。

  教學流程

 。ㄒ唬┬抡n導入

  以關于水的謎語導入本節課。

 。ㄔO計意圖:由提問導入,揭示課題。通過提問學生,讓學生身臨其境,回憶與水有關的生活,引發學生課堂對話的欲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ǘ、講授新課

 。ㄌ釂枺┧畬θ祟愡@么重要,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水又是怎樣分布的呢?(多媒體動畫顯示地球上水體的比例)

  (設計意圖:使學生認識到水資源的有限性,對水資源的緊缺有了深刻的認識。) (承轉)在我們剛剛進入的這個新世紀,水資源短缺的問題越來越嚴重,有專家預言,水資源短缺將成為人類21世紀面臨的最嚴重的資源問題。請同學們閱讀課本75頁下面一段話,討論全球水資源短缺的原因。

  (設計意圖:使學生了解到水資源短缺的原因,樹立水資源危機意識。) (承轉)有專家預言,水資源短缺將成為人類21世紀面臨的最嚴重的資源問題。我國的水資源也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

 。ㄕn件展示)資料1:圖片“我國大部分城市供水不足”

  資料2:我國水資源總量和人均水資源狀況。水資源總量大小居世界前幾位的國家依次是:巴西、俄羅斯、 加拿大 、美國、 印度尼西亞 、中國。從人均水資源狀況來看,中國人均水資源是巴西的1/16 ,俄羅斯的1/10,加拿大的1/50,美國的1/5,印度尼西亞的1/7。

 。ㄌ釂枺┵Y料反映我國水資源存在什么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對地理資料的分析,培養學生從資料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和對問題的具體分析評價能力。)

  (引導)造成我國水資源短缺的原因,除了我國水資源人均量不足外,還有哪些?

 。ㄕn件顯示)漫畫就地取“材”

  提問:這幅漫畫反映了什么問題?

 。ㄔO計意圖:引起學生的思考和求知欲望。)

  (播放視頻)“水資源污染”

  (提問)結合漫畫和錄像,請你說出造成水資源污染的原因有哪些?

  (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在情境中受到熏陶。)

 。ń處煶修D)除此以外,造成我國水資源短缺的原因還有哪些呢?

 。ㄕn件展示)漫畫“熟視無睹”

  (提問)這幅漫畫反映了一個什么問題呢?

 。ㄔO計意圖:引發學生思考,樹立節約意識)

 。ㄌ釂枺┰谖覀兩磉呌袥]有這樣的現象發生呢?對此現象我們應該怎么做呢?(生答)

 。ɑ顒樱┱埥Y合我們身邊浪費水資源的現象也畫一幅漫畫。

  (幫助學生樹立節約水資源和保護水資源的'意識,并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

  (承轉)我國水資源的時間和空間分布不均也是導致我國水資源短缺的原因之一。

 。ㄍ队罢故荆﹫D片:哈爾濱、北京、武漢、廣州四個城市的降水量柱狀圖 (提問)你從圖上讀出了什么信息?我國的降水在時間分布上有什么特點?它對河流的水量和汛期有什么影響?

 。ㄔO計意圖:使學生理解降水分布與水資源分布之間的聯系。)

 。ㄌ釂枺┧Y源時間上分布不均會造成什么影響?

 。ㄒ龑В┽槍@種情況,應采取哪些措施呢?

 。ㄍ队埃喝龒{水庫風景圖)讓學生結合收集到的資料,簡要介紹三峽的功能。 (設計意圖:聯系實際加深水利設施在水資源利用中的重要性的認識。) (承轉)水資源在時間上分布不均,在空間上又是如何分布的呢?

 。ㄕn件展示)水資源空間分布圖

 。ㄌ釂枺⿵倪@幅圖上,你能讀出什么信息?

  (設計意圖:通過讀圖分析總結出我國水資源分布的狀況及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從而培養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

 。ㄒ龑В┽槍@種情況,應采取什么措施呢?

 。ㄍ队埃澳纤闭{工程示意圖”,介紹有關南水北調工程的情況。

  (設計意圖:從工程的決策、投資、功能、意義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ǔ修D)針對我國水資源嚴重緊缺的問題,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ㄕn件展示)“節水標志”(問題)請同學們說說它的含義。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樹立節約水資源和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教師總結)面對如此寶貴而又緊缺的水資源,我們只有像愛惜掌上明珠一樣愛惜它,人類才可能繼續生存發展。

  (學生活動)下面請同學們以節水惜水為立意,設計公益廣告用語,提醒大家珍惜水資源。

 。◣椭鷮W生樹立節約水資源和保護水資源的意識,并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三)、本課小節。

  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和維持著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面對如此寶貴而又緊缺的

  資源,我們只有做到合理利用,并且注意保護和培育,才能夠實現永續利用。

  (四)、作業:地理填充圖冊

  板書:

  第三節 水資源

  水是寶貴的資源

  時間上:夏秋多,冬春少。

  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

  空間上:南多北少。

  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

 。ㄔO計意圖:板書是課文最精彩的概括,又能體現文章的靈魂!八菍氋F的資源”用彩色表現出來,是想體現水的寶貴。而“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用紅色表現出來,意在樹立學生節約水資源和培養學生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地理說課稿 篇2

  我說課的課題是《資源的跨區域調配——以我國西氣東輸為例》,本課內容選自人教社出版的高中地理必修3第五章《區際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的第一小節。

  一、遵循的教學理念是:

  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本質在于學生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的過程。中學地理教學必須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地理學知識體系為載體,以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為目標,逐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終達到全面提高素質,發展個性,形成特長的目的。

  本課基于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得需要以及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運用典型的案例,將學生帶入特定事件的“現場”,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人類的各種活動都是在一定的地域進行的,自然資源分布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使當前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聯系和相互依賴程度空前緊密。本節教材通過對我國的“西氣東輸”工程這一典型案例的剖析,著重探討了兩大問題:

  1、為什么要進行資源的跨區域調配;

  2、資源的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有什么影響。從而揭示出資源跨區域調配深刻的內在原因及歷史背景,確立區域社會經濟、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為分析我國其他的若干跨區域資源調配工程作了必要的知識鋪墊。

  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對知識、能力培養、思想教育三者統一以及地理知識分層次掌握的要求,加上對教材的分解和對高三學生的了解,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三個方面:

  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了解天然氣資源的特點,我國天然氣資源分布和利用開發現狀,理解西氣東輸工程的意義,學會分析跨區域資源調配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我國天然氣資源利用開發現狀的分析,培養學生地理邏輯思維能力;通過學生閱讀分析圖表文字信息,提高學生歸納和把握事物重點的能力。通過活動設計,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分析我國東西部地區資源分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培養學生運用全面、辯證看待問題的能力;通過學生對天然氣跨區域調配工程的了解,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資源觀和環境觀。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資源的跨區域調配有其深層次的原因,其工程建設對于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保護環境,改善能源生產和利用結構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故重點確定為:

 、賹嵤┪鳉鈻|輸的原因;

 、谖鳉鈻|輸工程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2、教學難點:

  西氣東輸工程僅僅是我國資源跨區域調配的一個縮影、個案,通過對其現狀的分析,能夠得到區域分析的一般方法。

  所以難點確定為:

 、僬莆瘴鳉鈻|輸工程實施原因的分析方法;

  ②掌握工程建設評價思路和方法。

  三、教學方法

  本課采用案例教學法,該教學法的核心在于引導學生分析、解剖案例,提取相關的地理基本原理;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分析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維方法。其主要程序是:創設情景,導入正題——展示案例,直觀感知——設疑問難,自主探究——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班級交流,學習互補——總結評價,能力提高。該教學法從真正意義上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從而將地理課的理論性和實踐性有機地結合起來。

  1、教法:

  (1)通過案例教學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優勢,整合教學資源,實現教學的高密度、高效率、高質量。

 。3)以問題解決為線索,進行情境教學。

  (4)把研究性學習的方法應用于課堂教學

 。5)充分利用點撥教學法

 。6)采用近體性的教學原則

  2、學法:

  (1)通過自學,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團體協作意識。

  (3)以圖示為線索,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正題

  請大家看一組圖片:(1)中國油氣等資源分布圖;(2)中國人口、城市分布圖

  通過對初中區域地理相關知識的再現,引導學生對圖片進行仔細地觀察、比較,從整體直觀感知我國人口、資源區域分布不平衡的格局。在此基礎上不失時機地提出如下問題:我國資源、人口的這種分布現狀,對經濟發展將產生怎樣的影響?面對如此格局,你有什么好的建議?自然而然地引導學生認識到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必要性。

  以上教學由學生最熟悉的中國地理作為切入口,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出發,激發學生進一步探求新知的欲望,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的教學規律。

  2、展示案例,直觀感知

  播放西氣東輸工程的資料片。利用多媒體,圖文并茂地展示案例,盡可能地渲染出案例所描述的氛圍,讓學生盡快地進入案例情景之中,從而充分感知案例,為后面分析與探究案例做好準備。

  3、設疑問難,自主探究

  出示圖片:世界和中國能源消費構成(20xx)

  設問:目前我國能源消費比例最大的能源是什么?為何?在學生認真讀圖思考的前提下,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占絕對優勢,達到71.6%,進而通過學生自學,不難得出如下三點原因:①我國是一個煤炭資源豐富的國家,儲量占世界前列;②煤炭的開采成本低;③煤炭儲存、運輸方便、價格便宜。

  質疑:既然煤炭作為能源,具有這么多的優勢,為什么我國政府還計劃把天然氣開發和利用作為21世紀能源結構優化和石油工業產業升級的重點?

  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從正反兩個方面深入比較煤炭、天然氣資源在開采、運輸、使用方面的優缺點,著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探究:如何大力開發我國的.天然氣資源

  出示“天然氣資源分布圖”:在歸納總體特征:西多東少,北多南少,陸上天然氣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青海(柴達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和陜甘寧的鄂爾多斯四大氣區。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與合作,在探究的過程中發現我國東西部地區天然氣資源發展的前景:①東部主力油氣田陸續進入了產量全面遞減階段,增產難度大;②西部地區成為我國油氣工業新的戰略接替區。進而深刻理解“穩定東部,發展西部”的油氣發展戰略。

  再次質疑:我國西部豐富的天然氣資源為什么長期得不到充分的勘探開發?使學生從西部地區天然氣田分布的自然條件、經濟能力、技術力量及能源消費需求多個角度總結西部油氣開發的限制性因素。

  激疑:因為西部油氣開發面臨的困難,我們就眼睜睜地看著豐富的天然氣沉睡在地下,而東部地區則飽受能源短缺、環境污染的困擾嗎?我們該怎么辦?在前面剖析了能源結構調整及重點分析了我國油氣開發的戰略重點轉移的基礎上學生自然而然的提出“西氣東輸”的策略。

  立即追問:“西氣東輸”是否可行?提供“我國東部、中西部地區能源生產、消費占全國的比例圖”,從能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的角度印證“西氣東輸”的可行性。

  以上教學由教師創設問題情景開始,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反復質疑,誘導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符合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教師在活動中及時點撥,適時提供材料對學生的觀點加以驗證,注重生生、師生互動,并加強個別化指導,真正體現“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思想。

  4、小組討論,合作探究

  將全班學生分成兩組,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從經濟建設、產業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等社會經濟影響以及對生態環境的有利和不利影響兩個方面討論“西氣東輸”工程對西部和東部地區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列表總結。

  以上教學旨在為每個學生提供發表自己的看法、認識、見解的機會,有利于挖掘群體的潛能,培養合作的精神,拓寬學生的思維廣度、空間。

  5、班級交流,學習互補

  出示西氣價格圖片,提供資料討論是否應該提高天然氣的價格,以促進西部的發展。通過小組之間的辯論,得出結論:提高價格只是一時一方之利,而西氣東輸不僅有利于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而且有利于促進東西部的協調發展。即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東部發展和西部發展的雙贏。

  天然氣作為一種清潔的能源,有利于東部地區大氣環境質量的改善,但是否說明“西氣東輸”工程有百利而無一害呢?

  通過以上教學培養學生的環境觀、資源觀、發展觀和人地協調觀,同時也有利于學生辨證思維的訓練和培養。

  6、總結評價,能力提高

  “西氣東輸工程”是我國“資源的跨區域調配”的一個縮影。除此之外,我國還有哪些大型資源跨區域的調配工程和項目?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或角度了解這些工程或項目?

  1、從報刊、網絡等媒體收集南北方水資源的分布和用水資料,分析南水北調的原因,應用本節課學到的分析方法和分析過程評價該工程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2、從報刊、網絡等媒體收集我國東西部地區電力資源相關資料,分析西電東送的原因,應用本節課學到的分析方法和分析過程評價該工程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評價的重點不在于對教材案例的重現,而在于考查學生能否運用地理基本原理來解決新的問題。因此,在進行學生評價的時候,引入新的案例來進行,這樣的考查,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是否能夠真正達到課標的要求,是教學中評價學生學習情況的一種較好的形式。

地理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的課題是《水旱災害和印度農業》,這一課題選自人教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七年級下冊的第七章第三節《印度》,適用于七年級學生學習使用。

  首先,對教材進行分析:

  本節教材屬于世界地理分區部分。印度是南亞面積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條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國家。本課題教材內容是在學生了解了印度的地形與人口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已有的氣候知識,來分析水旱災害頻繁與西南季風的關系;接著講述了印度農業生產的巨大變化,教材還安排了南亞季風圖與印度年降水量、農作物及礦產分布圖以及三處學生課堂活動內容,進一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本節用意在于使學生避免死記硬背,能夠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災害頻繁的原因、理解工農業生產布局的原理等,從而提高學習能力。教材的這種安排,也從農業發展與人口壓力、農作物的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工業生產布局與原料產地的關系等方面體現了環境-資源-人口這一主線,正確地闡明人地關系。

  據此,根據新課標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

  認識地形、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系,理解有關人地關系、生產布局的基本知識。

  能力目標:

  達到能夠利用孟買氣溫、降水統計圖說出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征,理解南亞季風與水旱災害的關系。

  情感目標:

  通過對治理印度水旱的討論,激發學生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情感,培養人地關系協調發展觀。

  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課程標準及教學目標要求,確定印度水旱災害與西南季風的關系為教學重點。印度的農作物分布與地形和降水量的關系既為教學重點亦為教學難點,因為學生綜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故確定印度的農作物分布與地形和降水量的關系為教學難點。

  綜上所述,我把本課教學用一課時,關于印度的水旱災害首先通過媒體報道,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災害的無情,接著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小組討論分析南亞季風對降水的影響。關于印度農業部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通過演示,形象直觀的對比印度的年降水量與農業帶的分布等,突破教學重難點。

  在教學方法上,我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使教學演示與講解更為直觀,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主要通過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課本所提供的練習和資料,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讓學生自讀課文、分組討論,探究印度水旱災害頻繁的原因,理解工農業生產布局的原理等,從而提高學習能力。

  教學方法

  1.分組討論法: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讀書讀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促使學生積極思考,變學會為會學;

  2.分析講解法:對地理原理和難點,教師運用多媒體及圖、表輔助,分析講解,予以突破;

  3.比較教學法:通過與已知的地理知識的'縱向、橫向比較,開拓學生的思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鞏固。

  教學過程

  首先是前提測評:復習印度人口特點及印度的地形特點?

  接著請學生自讀課文“水旱災害頻繁”,說說印度氣候有何特點?板書。這一部分內容不多,目的是為了促使學生積極思考,使學生由學會到會學轉變。

  下面師生共同總結:印度大部分地區屬于熱帶季風氣候為主。由于受季風的影響,年降水量極不穩定,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水旱災害頻繁。

  多媒體展示印度的水旱災害,利用圖片與新聞,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自然災害的無情,激發同情心。

  水旱給印度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很大影響。為了抵御水旱災害,印度人民是怎樣抵御自然災害的?

  師生總結:

  印度人民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例如,北部恒河、印度河流域規模龐大的灌溉系統,南部的防旱貯水池等。

  但是面對嚴重的水旱災害,印度現有的水利工程依然顯得有些不足。是什么因素導致印度水旱災害頻繁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讀課本37頁孟買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圖,分析一下受熱帶季風影響,印度的雨集中在幾月份?旱季又集中在幾月份?

  那旱季與雨季的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和最少的月份相比要差多少?

  請同學們前后桌一組,結合你的生活實際討論一下,雨季來臨時會是一番什么樣的景象?到了旱季農田里又會是一幅什么樣的景象呢?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頻繁的水旱災害呢?

  請同學們讀南亞季風圖,比較分析1月、7月盛行風向有什么不同?西南季風對印度的降水有何影響?完成P38頁的表,以說明印度的水旱災害與西南季風變化的關系。

  多媒體輔助教學,師生共同總結:我國也是季風氣候,我國也同樣是一個水旱災害頻發的國家,請結合我國的國情,討論該如何治理印度的水旱災害?大修水利工程,引導從我國的南水北調工程借鑒經驗。

  師生小結

  印度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降水季節變化大。季風活動不穩定,造成水、旱災害頻繁,影響了農業的發展。

  轉承:印度的農業

  1.由于水旱災害頻繁,生產技術落后,人口眾多,使得印度在20世紀上半葉糧食生產不能自給自足,每年進口大量的糧食。20世紀60年代后,印度的糧食生產由不能自足到自給有余,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是什么原因使糧食生產有這么大變化的呢?下面請同學們自讀課文。

  自給有余的糧食生產(板書)

  在學生自讀課文之后,我通過啟發式提問,安排了如下一系列小組討論活動。

  1.讀資料“綠色革命”,說說它有什么意義?它對我們的家鄉農業生產有什么啟發?

  2.通過對比印度水稻和小麥分布圖與地形圖和年降水量分布圖,說說水稻和小麥分布與地形、降水量有什么關系?(通過展示師生共同總結。)

  3.接著通過討論棉花、黃麻、茶葉的分布與地形、降水量的關系。在此,我把全班分成五組,請每一組同學討論一種農作物的分布與地形、降水的關系。學生小組討論,師生共同總結,通過多媒體展示結果。

  4.看資料剪輯“飲食習慣”,想一想:為什么印度南、北方人民的日常飲食有這么大的差異?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面食。北方以小麥、玉米、豆類等為主,東部和南方沿海地區以大米居多,中部德干高原則以小米和雜糧為主。印度人的副食分肉食和素食兩類,但是印度人不吃牛肉。

  印度菜的一大特點就是糊狀菜居多,而且還加以各種色素,因此常有黃的湯,綠的糊,紅的泥。如果沒有一段時間的適應,是很難習慣的。此外,無論在家庭還是餐館,印度人認為生水是最好的飲料(建議最好煮沸),餐桌上總會有一杯涼水。

  課堂總結

  印度和我國都是人口眾多、歷史悠久、自然災害頻繁的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人口壓力大,經濟同發達國家相比還比較落后。但是發展中國家也不是樣樣都落后的,大力發展科技、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開拓高科技產品的國際市場,是發展中國家逐步趕上世界經濟水平的最佳途徑。請大家預習“發展中的工業”。

地理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教材是初中《地理》七年級下冊第九章西半球的國家中重點介紹的一個國家,它的經濟發展過程、社會背景、文化特點基本上代表了拉丁美洲的發展過程和社會現狀,了解認識巴西就等于了解拉丁美洲。巴西是拉丁美洲的縮影。

  2. 編者的意圖:力求以貼近生活的方法來幫助學生感知世界。

  3. 教材的主要內容和特點:

  (1)本節教材以人種作為切入點,誘導學生思考世界人種的分布,但巴西人的膚色又不同于世界三大人種,從而引出了民族大熔爐的縮影的內容。 教材在舉例中采取"引而不發"的方法,讓學生來總結巴西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經濟地理等方面的地理基礎知識。

 。2)在掌握了足夠的基礎知識后,教材要求學生學會運用巴西的自然條件、人口分布、歷史背景、經濟發展等因素對巴西農業和工業布局進行分析。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聯系實際能力。

  (3)在聯系實際貼近生活的內容中,教材又提供了大量的閱讀資料及圖片,培養學生從直觀的角度來認識巴西。

  4.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巴西過去與現在經濟結構差異的對比,了解巴西經濟的發展歷程。讓學生認識到殖民主義統治對巴西的影響及當今世界的發展中國家建立健全獨立經濟體系的必要性。

  難點: a.使學生懂得保護熱帶雨林的重要意義。

  b.熱帶雨林的成因及亞馬孫河水量大的原因分析。

  5. 教學目標:

  (1)認識目標:

  a.知道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b.能說出熱帶雨林對巴西的環境效益、開發目的及生產的環境問題。

  c.能說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區劃及主要氣候特征。

  d.能說出巴西工農業生產的特征。

  e.能讀圖說出巴西主要的城市及分布地區。

 。2)能力目標:

  a.分析獨特的拉丁文化的成因。

  b.認識到殖民統治對巴西種族的構成及政治、經濟、文化的深遠影響。

  c.學會分析巴西熱帶雨林的成因及,亞馬孫河水量大的原因,提高綜合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d.能初步分析巴西城市化過程中帶來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增強環保意識。

  二、說學生

  巴西是足球王國,對大多數學生來說并不很陌生,現代媒體手段先進,同學們可以通過上網、報紙、雜志查找各種資料進一步認識巴西。

  初一年學生思想活躍,感情豐富,求知欲強,好勝心切,在接受知識上往往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樂于接觸有趣的感性知識,因此,在講授巴西時,要多用一些激趣的方法,要多舉例,多要以實圖展示,增強學生印象。

  三、說教法

  1.教學方法的組合

  a.本節課運用談話、閱讀、討論、學習競賽等多種教學方法。尤其是學習競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多種能力。本節又采用了知識結構圖法,使學生的地理思維隨著教師的講解而步步深入,且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

  b.整節課主要貫穿"學為主體、教為主導、思練結合"的教學思想,讓學生獨立自主親身參與、體驗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教師注意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的恰當引導,學生從不斷演示中觀察問題,探究現象,解決問題。

  2.教學手段

  運用多媒體教學將一些靜態信息加工成聲、情、形的動態信息,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奮點,喚起強烈的求知欲,強調重點,攻破難點。增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果。

  3.教具選擇

  多媒體課件。

  四、說學法

  1.依據教學目標,快讀課文,整體把握,明確重點。

  2.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理解和記憶。

  3.理論聯系實際,結合日常生活經驗,積極思考,培養能力。

  五、課時安排:2課時

  六、說教學程序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主要內容是p.89—92民族大熔爐的縮影和發展中的工農業大國兩節。

  教學目標:1、了解巴西的面積人口、經濟水平。

  2、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

  3、了解巴西的人種文化、工業農業。

  教學重點:巴西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狀況

  教學、難點:①巴西的位置、地形、氣候河流、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關系。

  ②巴西的經濟、文化、人種與殖民主義的關系。

  1、引課設計

  根據世界杯足球賽主題音樂,引出課題:第九章 第二節 巴西(版書),之后,介紹主席出訪巴西,讓學生認識到巴西與中國的友好關系。主要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突出本課學習的主要內容。

  2、學生自學,整體感知,重點把握。

  自學3分鐘,學習方式自由,要求學生盡量多的發現問題,發現有價值的問題,找出答案,準備競答與競提。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地理自學能力,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生的自信心、進取心、合作意識、集體榮譽感、團隊精神等。

  3、教師主持,問題競答與競提。

  這一活動由教師主持,學生比賽提問題,教師從量和質兩方面為學生所提問題打分,分組比賽,決出勝負。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對地理及對地理課學習的興趣;顒又,教師可尋機插入點撥講解,在學生興趣盎然的氛圍中,教師盡情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強調重點,突破難點。

  4、總結鞏固,隨堂練習。

  總結重在綜合概括,使知識條理系統。隨堂練習意在鞏固本課所學知識與技能。

  七、設計的理論依托:

  地理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改變地理學習方式""構建開方式地理課程""學習結果與過程并重""發現閃光點、鼓勵自信心"等基本理念。

  八、板書設計:

  粉筆板書與電子板書相結合。粉筆板書采用詞語式板書;電子板書采用結構式。粉筆板書如下圖。"咖啡之國""文明古國""足球王國""狂歡之國"四個關鍵性詞語,基本反映本課的教學內容,能引起學生的思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

地理說課稿 篇5

  從容說課

  基于前兩節的,學生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環境,本節開始讓學生立足地球本身,探討地球的運動。

  鑒于教材把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內容前后列放,可用列表比較的方式板書,從定義、方向、速度、周期等幾個方面分別講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特征。學生在初中曾學過一些地球運動的知識,在此基礎上,可讓學生把“地球自轉的方向”知識進行拓展,想象在兩極的上空看地球的自轉方向,建立地球順時針和逆時針自轉的概念,為以后學習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打下基礎。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們,學生在學習恒星日和太陽日的概念時非常困難。在老師的詳細講解下也很難看懂書中的圖1.15“恒星日和太陽日”。有條件的制作課件可以改善圖示,拉長地球與恒星之間的相對距離,日地距離可以更靠近一些,把恒星只畫成一個,輔以直觀的動畫效果,最大可能地還原真實,應該能更好地突破教學難點。講解地球公轉的時候,要強調近日點和遠日點的含義、地球到達該點時的時間及地球公轉速度的快慢。

  地球自轉與時差的教學涉及到晝夜、晝夜交替、時差產生和計算等問題,它們相互關聯,在歷年的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學中應通過演示說明晝夜現象和晝夜交替的本質區別,強調太陽光線與晨昏線垂直關系,晨線與昏線的區別及判斷方法。通過演示講解地方時差的產生及規律,引導學生對書中“讀圖思考”進行探究,強調時區和區時、區時和地方時的區別,講解東加西減的計算方法和總結配套的解題方法,多加練習鞏固,并需反復訂正和講解,才能完成此教學任務。教材沒有對“地轉偏向力”作要求,但后面第二章第二節的“氣壓帶和風帶”中有所涉及,因此教學中可略講一二,為后續教學作好鋪墊。

  地球公轉與季節的教學內容既是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首先要通過多媒體演示讓學生認清地軸、赤道平面、黃道平面之間的關系,知道黃赤交角23°26′的含義,分析黃赤交角的影響、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太陽直射點的運動規律,為分析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變化打下基礎,講解中還要把夏至日、冬至日地球所處的時間和位置與遠日點、近日點地球所處的時間和位置進行比較,找出區別,并練習加以鞏固。書中的“活動”要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以另一種方式解讀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軌跡,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培養探究能力。日常生活中,學生有晝夜長短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的高低變化及太陽輻射強弱變化的體會,這些是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帶來的結果。引導學生分析書中圖1.25,以數據歸納得出結論,具有季節性的晝夜長短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使太陽輻射也呈現有規律的季節變化,從而導出天文四季和統計四季的定義。再聯系學校所在地的晝夜長短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輔以學生的生活體會進行舉例教學或設計練習,滲透學以致用的思想,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和提高學習興趣。

  地球自轉和公轉是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兩種運動,是學習和掌握高中地理知識的基礎,但是該部分內容空間性強又比較抽象,如何運用多媒體教學,通過電腦動畫演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講清地球自轉與公轉的關系、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概念,在整個高中地理教材中具有深遠影響。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數據:周期、速度、公轉的軌道、黃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轉運動造成的晝夜交替、地方時差,掌握時間的有關換算,能正確判斷晨昏線。

  3.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理解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的過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其運動規律。

  4.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及緯度變化。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運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現象,學生能夠準確地畫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的示意圖。

  2.能根據“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示意圖”分析全球各地的晝夜長短狀況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分析同緯度地區不同季節和不同緯度地區相同季節的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樹立科學的宇宙觀。

  2.培養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觀,理解事物之間是聯系的、發展變化的。

  教學重點

  1.自轉和公轉的特征,黃赤交角的產生及其引起的太陽直射點的移動。

  2.晨昏線的判斷、地方時的計算、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3.四季的劃分方法及劃分依據。

  教學難點

  1.晨昏線的判斷、地方時的計算。

  2.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變化原因分析。

  課時安排

  3課時

  第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第二節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下面就來回顧一下。

 。ㄍ队氨砀瘢

  概念成因特點所處位置

  黑子太陽光球上的暗黑的斑點它的溫度比太陽表面其他地方低,所以才顯得暗一些太陽活動的主要標志;活動周期為11年光球

  耀斑太陽色球有時出現的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塊太陽短時間內釋放出巨大能量造成的耀斑爆發是太陽活動的最激烈的顯示色球

  太陽風(簡單介紹)日冕

  師請大家看表格,哪個同學能在空白處填上合適的內容?

  生(三個學生看圖分別回答,師根據學生的答題情況進行評講和補充。)

  師答得很棒。(師逐步投影答案的`內容)

  前邊兩節課我們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環境,現在讓我們立足地球本身,探討地球的運動。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板書)

  推進新課

  師在初中時我們曾學過一些地球運動的知識,那么你知道地球的運動有哪兩種形式呢?

  生自轉和公轉。

  師非常正確。

 。ㄍ队氨砀瘢

  地球運動

  圍繞中心運動方向運動周期運動速度

  地球自轉

  地球公轉

  師我們首先一起來探討地球自轉的規律。

  (板書)一、地球的自轉

  (演示地球儀,讓其自西向東旋轉)

  師地球儀在繞著什么中心轉動呢?

  生地軸

  師很好。

 。ㄍ队按鸢柑畛浔砀瘢

  師地軸就是地球的自轉軸,它的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在地球中真有這么一根軸嗎?

  生沒有。

  師正確。地軸是人們假想出來的,地球的內部實際上沒有這么一根軸。我們把地球繞其自轉軸的旋轉運動叫做??地球自轉。那么,地球的自轉方向是怎樣的呢?

  生自西向東旋轉。

  師(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所以,我們看到日月星辰都是東升西落。下面從不同的角度看地球自轉。

  (從不同的角度演示地球儀的自轉)請同學描述地球自西向東轉。

  生(學生觀察、思考后得出結論)

  從北極上空看,呈逆時針方向轉動。

  從南極上空看,呈順時針方向轉動。

  側面北極在上,自西向東旋轉。

  師(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投影練習)

  甲圖中心是北極還是南極?

  乙圖中心是北極還是南極?

  生甲圖中心是北極,乙圖中心是南極。

  師非常好。地球自轉一周需要多長時間呢?也就是地球的自轉周期是多長呢?

  生一天。

  師由于在計算自轉周期時,選定的參考點不同,一日的時間長度和名稱略有差別。

  (多媒體動畫演示)恒星日與太陽日:拉長投影中地球與恒星之間的相對距離,日地距離可以更靠近一些。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點、地心第一次“三點共線”到下一次“三點共線”(注:“三點共線”是指地面上某點位于地心與恒星的連線上)的時間間隔為一個恒星日。太陽、地面上某地點、地心第一次“三點共線”到下一次“三點共線”的時間間隔為一個太陽日。

 。ɡ谜n件中的動畫進行分步顯示講述,學生一目了然)

  師恒星日是以遙遠的“恒”星為參照物的,遙遠的恒星相對于地球而言是不動的,此時地球的公轉過程將會忽略不計。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點、地心第一次“三點共線”到下一次“三點共線”的時間間隔為一個恒星日。

 。ǘ嗝襟w動畫演示)

  圖1 圖2

  圖3

  如圖1電腦顯示動畫:假設遙遠的恒星(小圓)和太陽(S)同時對著地球上的一點P,設地球只自轉而不公轉,那么地球在E1處自轉一周(電腦顯示P點繞圓運動一周)。

  師(多媒體動畫演示)

  如圖2先以恒星作參照,動畫顯示恒星日的長度。

  動畫的過程是:地球一邊自轉(即P點繞圓心運動),一邊由E1向E2運動(公轉),當地球到達E2點停止,此時P點剛好對著恒星。

  師此時地球是否自轉了一周,自轉的角度是多少,以什么作參照?

  生(學生準確回答)

  師很好!

  (點擊鼠標,電腦畫出SE2的連線和E2與恒星的連線,標出“恒星日”)從E1到E2,地球自轉了360°。而因為以恒星作為參照,地球從E1到E2的時間間隔就是“恒星日”,時長23時56分4秒,是地球自轉的真正周期。

  (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師圖3以太陽作參照。

  在圖2中可看出,地球在E2處時,P點還未兩次對著太陽,即以太陽作參照時,地球自轉還不到一周360°。

  (演示動畫)地球繼續自轉(即P點繼續繞圓運動),但地球同時繞太陽公轉到E3處時,動畫暫停,P點兩次對著太陽。

  從E1到E3,相對太陽來說,地球是否自轉了一周,自轉角度是多少?

  生自轉了一周多。

  師觀察得很仔細。(點擊鼠標顯示連線和“太陽日”)太陽、地面上某地點、地心第一次“三點共線”到下一次“三點共線”(注:“三點共線”是指地面上某點位于地心與太陽的連線上)的時間間隔為一個太陽日。從E1到E3的時間間隔稱一個太陽日,長24小時,其自轉的角度是360°59′。

  師(過渡)任何一種圓周運動,總離不開角速度和線速度。下面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和線速度。什么是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呢?

  生地球在單位時間內自轉的角度叫做地球自轉的角速度。

  師很好!根據地球自轉的周期,可以知道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大約是多少?

  生15°/小時。

  自轉角速度和線速度

  師非常正確。地球表面除南、北兩極點外,任何地點的自轉角速度都一樣。根據360°/24小時推算,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大約是15°/小時,1°/4分鐘,1′/4秒。但南、北極點無角速度,即南、北極點的角速度為零。

 。ㄍ队按鸢柑畛浔砀瘢

  我們再看看地球自轉的線速度是怎樣的。地球自轉時,某點在單位時間內轉過的距離(弧長),叫做該點的自轉線速度。

 。ㄍ队埃┑厍蜃赞D的線速度和角速度圖

  師大家一起探討地球自轉線速度有什么分布規律。

  生地球自轉線速度的大小因緯度而異(離地軸的距離即圓周運動的半徑不同,半徑越大,線速度越大),赤道處最大(1670千米/小時),自赤道向兩極漸小,兩極的線速度為零。在南北緯60°處,自轉線速度為赤道處的一半。

 。ㄍ队按鸢柑畛浔砀瘢

  地球運動圍繞中心運動方向運動周期運動速度

  地球自轉地軸由西向東

  北極看:逆時針;南極看:順時針23時56分4秒地球自轉的真正周期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南、北兩極點為零,其他任何地點的角速度都相等,即15°/小時地球自轉的線速度由赤道向南、北極點逐漸減小,至60°N、S處減小為赤道的一半;兩極點處為零

  地球公轉

  師請大家歸納一下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和線速度的共同規律。

  生在南北兩極點,角速度和線速度均為零。

  師非常好。下面閱讀教材P14地球自轉的證明。

  生(閱讀)

  師(過渡)我們已經探討了地球自轉的規律。而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在繞日公轉。那么地球公轉又有什么樣的規律呢?

 。ò鍟┒⒌厍虻墓D

 。ㄑ菔荆┑厍蚬D運動

  師什么是地球的公轉?

  生地球繞太陽的運動,叫做地球的公轉。

  師那么應該從哪幾個方面來描述地球公轉的規律呢?

  生可從地球公轉的軌道、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方面來說明地球公轉的規律。

  師很好!地球公轉的路線叫做公轉軌道,又叫黃道。它是近似正圓的橢圓軌道,太陽位于橢圓的一個焦點上。

 。ㄍ队肮D軌道圖)

  師仔細觀察,地球公轉的方向是怎樣的?

 。ㄒ韵聝热萃瑫r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生由西向東。

  師在北極上空看地球公轉,順時針轉還是逆時針轉?

  生逆時針轉。

  師在南極上空看地球公轉,順時針轉還是逆時針轉?

  生順時針轉。

  師我們再來看看地球公轉的周期是怎樣的?

  生1個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

  師回歸指的是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往返運動。大家看書圖1.18,地球公轉的速度有什么特點?

  生近日點公轉速度最快,遠日點公轉速度最慢。

  師由于太陽略微偏離地球公轉軌道的中心,因此,日地距離不斷隨地球公轉而發生細微的變化,地球公轉速度也相應有一些變化。根據開普勒第三宇宙定律,行星運行在單位時間內掃過的面積相等,因此,近日點運行速度快,角速度是61′/d,線速度是 30.3 km/s。而遠日點慢,角速度是57′/d,線速度是29.3 km/s。平均角速度:約1°/日,平均線速度:30 km/s。

  課堂小結

  本節課內容較多,主要是關于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兩種基本形式的對比。

 。ㄍ队跋旅娴谋砀瘢┓謩e對地球自轉和公轉進行總結。

  地球運動圍繞中心運動方向運動周期運動速度

  地球自轉地軸由西向東北極看:逆時針;南極看:順時針23時56分4秒地球自轉的真正周期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南、北兩極點為零,其他任何地點的角速度都相等,即15°/小時地球自轉的線速度由赤道向南、北極點逐漸減小,至60°N、S處減小為赤道的一半;兩極點處為零

  地球公轉太陽由西向東在北極上空看地球公轉:逆時針轉在南極上空看地球公轉:順時針轉1個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平均角速度:約1°/日,平均線速度:30 km/s。近日點公轉速度最快,遠日點公轉速度最慢

  板書設計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的自轉

  二、地球的公轉

 。ㄒ姟罢n堂小結”)

  活動與探究

  探究課題:了解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探究內容:

 。1)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2)填表比較分析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的規律。

  (3)利用地球自轉和公轉的規律來解釋兩個自然現象。

  探究辦法、過程:

  演示、討論、競賽的方法。

  (活動)我們一起學習了地球的自轉和公轉,下面來做一個活動。先找兩個同學來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生(用地球儀演示)

  師都很好。說明大家基本掌握了地球自轉和公轉的規律。請同學們填寫教材“活動”中的表格。

  生(填表:比較分析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的規律)

  師活動3要求我們同學能解釋兩個現象,分成小組討論,看哪一個小組能先解釋第一個現象?

  生(小組代表搶答)恒星被看做是固定不動的。照片上的恒星會出現圓弧狀軌跡,是由于地球自轉,照相機也跟隨轉動,其結果是恒星看起來運動起來了。

  師答案非常準確。哪一個小組能解釋第二個現象?

【地理說課稿】相關文章:

地理說課稿范文 地理說課稿模板04-20

地理說課稿09-07

地理說課稿05-14

初中的地理說課稿06-28

地理說課稿模板06-07

初中地理說課稿10-19

初中的地理說課稿09-13

初中地理說課稿07-04

地理《巴西》說課稿06-19

地理初中說課稿01-11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先锋国产资源不卡 | 亚洲欧美五码中文字幕 | 先锋每日更新在线资源 |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国产动漫第一页 | 午夜美女性爱在线观看 | 日本久久久久中文视频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