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中小學數學問題情境創設研究的結題報告

時間:2025-01-20 09:47:17 報告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新課改中小學數學問題情境創設研究的結題報告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報告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多數報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發生后撰寫的。那么報告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新課改中小學數學問題情境創設研究的結題報告,歡迎大家分享。

新課改中小學數學問題情境創設研究的結題報告

新課改中小學數學問題情境創設研究的結題報告1

  一、課題的提出

  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為了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與手段的總稱。對此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

  (1)一是指具體的教學方法,從屬于教學方法論,是教學方法論的一個層面。

  (2)教學方法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兩大方面,是教與學兩種方法的統一。

  (3)教學方法不同于教學方式,但與教學方式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學方式是構成教學方法的細節,是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的技術。

  通過對小學數學課程教材實施的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現狀的調查研究發現,當前,農村小學數學教師“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的現象比較普遍。大部分教師的教學方法,并未得到根本改變,教學過程仍然以教師的傳授為主,學生參與率不是很高,距離高效課堂教學的要求很大。這種狀況嚴重影響了新課程改革的整體推進。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益,還要靠教師善于運用。”這就要求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改進數學教學方法,努力提高數學課程教材實施的質量,打造高效的數學課堂教學。

  (一)是學生個體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需要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指出:基礎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要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這就要求我們繼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屏棄傳統教育教學方法的弊端,改革創新先進的教學方法,以適合新時代對人才培養的需要。

  (二)是我校改革與發展的需要:

  在教育教學改革已不斷深入發展的今天,我校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還存在著以下弊端。一是重“教”,不重“學”,很多教師把教育的著眼點放在培養學生的應試能力上。教學活動基本上是從教師主觀愿望與主觀需求出發組織教學。學生只能被動學習。第二是重“知”不重“思”。教學目標只是讓學生把要考的知識記住,重在訓練記憶能力而不是思維能力,因此重復強化記憶成了教學的重要內容和主要方式,使學生的思維能力訓練遠遠不夠,以致出現“高分低能”現象。第三是重“苦學”不重“興趣”。傳統教學把學生當成是知識的“容器”,靠外力把教學內容硬性灌注給學生。造成學生負擔過重,不能生動活潑,主動的和諧發展。為克服以上弊端,我們準備開展數學教學方法研究,以體現掌握知識和發展探究能力的原則。意在達到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獨立探究能力與思維的創造性。

  二、理論基礎:

  本課題的實驗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從實踐環節上講可為具體教學過程提供一個比較科學完整的結構,其中包括為達到某一教學目標的必備條件及實施的程序和方法,它具有典型性、參照性和系統性,對教師設計和組織相應的教學活動具有咨詢服務功能。從理論意義上講可以通過不斷的實踐,對教學理論的發展具有創新建構功能。

  1、我們要研究的教學方法,符合數學《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學時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通過操作、觀察,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分析、綜合,并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新課程標準》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運用現有的電教手段及教學用具,引發兒童興趣。幫助他們形成豐富的表象,進而達到掌握知識、提高思維的目的。這就為“激趣—探究”教學模式的探索與構建提供了一個綱領性的理論依據。

  2、我們要研究的教學方法,符合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兒童時期充滿著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學、好問,喜歡實踐是他們的天生的特性,他們對周圍的事物有獨到的敏感性和認識上的積極性,而這正是主動探索問題,獲得知識的內在動力。教師引導他們親自參加探索實踐,使他們的多種感官都活動起來,通過感知與主動探索獲取知識,這樣既能使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滿足,有能產生濃厚的繼續探究問題的興趣與繼續研究的動力。

  3、我們要研究的教學方法,符合兒童的認識特征。學生認識能力的發展必須通過實踐才能逐步提高。即通過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進而提高認識能力,實踐證明,學生在理論與實踐聯系過程中提高認識能力是最為有效的途徑。所以必須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發現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成為學習的主人。

  4、我們要研究的教學方法,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論。偉人毛澤東曾說:“認識來源于實踐”。小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主要把前人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知識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組織學生親自參加課內外的實踐活動,通過操作和主動探索,才能有利于把早已定論的間接知識內化為學生的直接體驗和個體的知識。

  三、本課題研究的目標

  1、學生通過參與式的學習交流,培養探究科學的能力,學會與人交往,形成團隊合作精神。構建小組合作學習的學習交流模式,提高學生的參與面及交流質量,從而轉變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果 。

  2、探索小學數學教學中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自主探索式學習重視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 , 通過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等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規律方法,培養自主創新的意識。不僅培養學生獲得必要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的能力 , 還對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有所了解 , 特別是從中體驗和學習數學的'思考方法和數學的應用價值。

  3、研究改進小學數學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優化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四、本課題研究的內容:

  本題研究的是教學方法而不是學習方法,教學方法則應是:

  伴隨著新的數學課程改革的理念,現代教學方法的發展呈現了新的特點。我們將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的指導下,結合本校實際情況,逐步深化對以下幾方面

  的階段研究。 第一,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相結合為基本特征,力求教與學的最佳結合。把上課與小組合作學習有效地結合起來,鼓勵學生在小組內提出并解釋他們自己的想法,通過小組交流或全班交流,學會數學的交流和交流地學習數學,以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力、語言對思維的表達能力和對自己學習的責任感。 第二,通過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啟發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引導學生探索發現。教師將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背景,設計生動的、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感受數學的力量,體會數學的美妙,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 第三,注重因材施教,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鼓勵學習方法和解題策略多樣化。 第四,著重研究學生,特別注重學習方法的研究和指導,讓學生在學會的過程中,逐步達到會學。學習方法是學生獲得知識,形成能力過程中所采取的、基本活動方式和基本思想方法,學法的研究和指導,是保證現代教法實施的必要環節,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新課改中小學數學問題情境創設研究的結題報告2

  一、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1、課題提出的背景、目的和意義:

  其一、新課改的理念之一,就是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在傳統的培養目標上,只強調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未提到“提出問題”的能力。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幾乎是清一色的標準答案,沒有問題是最好的教學。當今,新課程改革強調的是“沒有問題的課不算是成功的課”。因此,為讓學生在新課改中,積極主動地學習,把學習過程變成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學習變得既豐富,又富有個性的探索過程。以成長為本,積極營造“問題導引”的課堂,努力培養學生“學會提問題、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合作、學會探究、學會表達、學會解決問題”的學習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習素養,讓學生在課堂上享受快樂學習。

  其二、新課程的實施,給我們帶來全新的教學理念和積極的教改精神—教育內容的變革,教育形式的變革,教育評價的變革和新型教育機制下師生關系的變革。新課程要求教師成為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更是新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面對這一社會發展與教育發展的挑戰,教師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成為教育發展的主軸。教育部師范司副司長袁振國曾提出了一個基礎教育領域中非常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即不會提問的學生不是好學生。他認為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就必須保護學生的提問意識。愛因斯坦也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是一個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李政道教授也說過:“我們學習知識,目的是要做學問,學習,就是學習問問題,學習怎樣問問題。”這無疑是告訴我們一線教師這樣一個道理: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提問題是極其重要的。 在以往的教學中,存在著重結論、輕過程,重理論、輕應用等現象,學生學習大多是模仿和記憶,使得學生感到許多知識是抽象、枯燥和乏味的,失去了學習的興趣。要讓學生喜歡學習,想學、愛學就必須要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與生活

  的聯系,體會學習的價值,培養學生對學習的情感。而課標中指出:學生的所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試驗、猜想、驗證、推理和交流等數學活動。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教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識與技能、教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教學活動經驗。美國數學家哈爾莫斯說:問題是創新發展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創新。因此,我校課題組對“新學生提問能力培養與解決策略研究”的課題已實施實踐研究。

  2、課題研究的目標和內容

  (一)課題研究的目標:

  1、本課題研究的目標旨在"讓學生參與知識建立起來的過程",努力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自主探索、自我評價、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體會學習數學的價值,使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達到鍛煉人、完善人的`目的,為推進數學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為培養創新人才奠定基礎。

  2、通過探索與研究,使全校教師能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組織教學,真正把學生放在學習主人的地位,依據教育教學規律進行教學活動。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

  “本課題研究的內容是“新學生提問能力培養與解決策略研究”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及基本模式框架下的教學策略和評價體系。我們將師生之間的課堂教學活動歸納為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五階段五環節”進行嘗試研究。具體過程如下:

  教師活動:創設問題情境—適時點撥誘導—組織交流匯報—設計內化練習課堂總結延伸,學生活動:提出問題 — 獨立探究 — 合作交流 — 實踐運用 — 反思評價。

  3、預期創新點

  通過研究,使小學教學課堂成為學生充滿生命力的場所,師生情感交流的場所,學生勇于質疑敢于出錯的場所。學生方面:通過研究,讓學生對學習產生極大的興趣,對問題從“學問”到“會問”、“敢問”,不僅促使學生的問題意識

  和自主合作探究意識增強,自主探究能力得到明顯提高。還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提高,并學會自我評價,共同評價,師生評價,整體評價意識不斷提高。 教師方面:通過研究使參與實驗的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充分認識到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重視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通過研究:教師科研能力和駕馭課堂能力得到提高,新型的教育觀念得到進一步深入;撰寫論文、案例分析、教學反思的能力和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師間合作交往意識和整體素質得到全面地提高。

  4、研究方法和步驟:

  研究方法:本實驗主要應用課堂教學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經驗總結法,以行動研究為主,結合案例分析、個案研究、學生交流等手段對課題實施情況進行記錄,通過開展階段性研討、經驗交流、總結等活動,對實施過程進行調控,促進課題研究扎實有效地開展。

【新課改中小學數學問題情境創設研究的結題報告】相關文章:

情境教學課題結題報告09-07

多媒體課件情境創設的問題04-26

課題研究結題報告10-20

優秀課題研究結題報告04-19

小學數學的結題報告09-24

小學數學結題報告07-12

結題報告格式及常見問題08-19

課題結題研究報告范文03-31

研究性學習結題報告08-06

課題研究結題報告(精選14篇)06-29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第一网站在线播放 | 亚洲日韩国产第一区 | 亚洲国产无线乱码在线观看 | 日韩国产欧美一二三区 | 天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一区动图视频 |